中文维基百科,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标准汉语。大陆标准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台湾标准的国语,新马标准的华语,等等,这些不同分支,在语音、语法上高度一致,在常用词汇上也非常接近,正如大陆人跟台湾人的口语交流可以做到99%无碍,因此自然可以视为现代汉语的通语,合称现代标准汉语。在都使用现代标准汉语的前提下,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人(以及掌握现代汉语通语的外国人)都可以阅读和编辑中文维基百科。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大陆用户编辑的内容,港台用户阅读时不认识部分文字或不理解部分用词的情况;反之亦如是。而且,即便是可以无障碍阅读繁体中文的用户——比如我——也可能更习惯、或更愿意阅读简体;反之亦如是。为此,中文维基百科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文字的简繁转换上。维基百科的繁简转换的核心目的是求同存异。更准确地说,是存异以求同。维基百科跟百度百科不同,并没有官方组织。维基官方只提供最基本的技术支持,而并不指导中文维基百科的工作。比如说繁简转换,并不是维基官方的意思,也不是中文维基官方的意思,因为根本没有中文维基官方这么一个东西——而是中文维基用户自己参与讨论,不断地协商、坚持和妥协才得到的。包括技术实现,也是用户自己完成的。所以,在一开始,繁简转换只有繁简两个版本。而如上面的那个例子所说,台湾跟香港虽然都使用繁体字,但部分用字不同(香菸——香煙),许多用词也不同,因此变成了大陆、港澳、台湾三个版本。马新用户人数较少,因此较晚才出现了马新简体。港澳用字本来非常一致,后来在教皇方济各的本名上出现差异(香港:伯格里奧;澳門:貝戈格里奧),因此又分为香港繁体和澳门繁体。以上这些变化,都是维基用户自己提出、然后社群共同讨论得出的结果,也是通过实践而得出的解决方案。
中文维基百科以现代标准汉语作为书写语言,而标准汉语存在着简繁差异和地区词差异。而中文维基百科主要是为中文使用者服务的,因此就必须照顾简繁差异和地区词差异。世界上有很多中文使用者,可能会有部分人认为只有中国人才会使用中文。其实不然,中文使用范围其实很广,除了使用简体中国大陆以及使用繁体的台港澳之外,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海外华人聚集地也会有中文使用者。由于文化差异,中文地区词会有一些差异,最突出了就是外来词的翻译,例如「新西兰」这个词,中国大陆如此称呼,此为简体,亦为大陆简体。如果现在只有简体和繁体两种转换,那么逐字转换成繁体就是「新西蘭」,然而台湾却不是这样翻译的,台湾是称为「紐西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则是称为「纽西兰」。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简繁转换而没有细分为大陆简体、香港繁體、台灣正體、马新简体是不妥的。
理论上根据中文维基的处理方法,其他方言维基里其实也应该有不同的文字版本的。拿粤语举例,起码大陆、香港、澳门、新马这四地都有许多常驻粤语使用者吧,而且大陆新马用简体,香港澳门用繁体,四地的用词也有所不同,怎么说都应该下分至少四种文字版本。然而实际上,目前粤语维基所使用的文字始终只有繁体,这让我这个大陆粤语使用者也颇有微词呢。虽然理论上有粤语维基,但看维基时我毋庸置疑是看中文版本的。各种方言版维基,特别是罗马字版本的,说实话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终归是能保存方言的一大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