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自从20世纪70年代,台湾茶人提出“茶艺”概念后,茶文化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大大小小的茶文化盛会则为茶艺表演的出现提供了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精神的载体之载体,已经发展成为非同一般表演的艺术形式,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茶艺表演的基本条件有许多,如服装、场地、音响、茶器具、茶、辅助器物、水等。表演服装的式样、款式多种多样,但应与所表演的主题相符合,服装应得体、衣着端庄、大方,符合审美要求。如“唐代宫廷茶礼表演”,表演者的服饰应该是唐代宫庭服饰;如“白族三道茶表演”以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装;“禅茶”表演则以禅衣为宜等。茶艺表演的环境选择与布置是重要的环节、表演环境应无嘈杂之声,干净、清洁,窗明几净,室外也须洁净,环境宜茶或气爽神清之佳境,或松石泉下。还须预备观看者的场所以及坐椅,奉茶处所等。如日本茶道在茶会前要洒扫庭院,室内悬挂简单又令人沉思良久的字画、插花以及布置小型花荟等,以利茶艺表演的进行,使各位进入茶艺表演的艺术创造之中。所配音乐与茶艺表演的主题应该相符合。正如服装与茶艺表演主题相符合是一样的,均有助于人们对表演效果的肯定与认同。如“西湖茶礼”用江南丝竹的音乐;“禅茶”用佛教音乐;“公刘子朱权茶道”用古筝音乐等。
人们将喝茶提升到品饮的层次,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时,泡茶就成为了一门艺术,至于茶艺表演,其艺术性自然更强,也更具观赏性。人们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是随着国际间茶文化的交流、本土茶文化的普及、现代茶馆业的兴起而始受重视的,特别是近年对茶艺师职业技能的鉴定,也促成了人们对茶艺表演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当然对它的知识性介绍相对较多,如茶艺表演的概念、分类 、表演的细微程式解释说明,表演所需的客观条件(服装、环境、音乐等等)、茶艺表演的原则等成了茶艺表演研究初期的主要内容。此外,由于中国茶风茶俗自古有之,泡茶样式存在地域、民族之别,也不乏特殊样式的茶艺表演文字介绍,作为一种艺术,它当是高于技巧的,应该在获得视觉、听觉、嗅觉浅层享受的同时,进入到艺术审美的层次。因而拘于茶艺表演的浅层内容的分析,远远不能阐尽它本身具有的艺术样式的美学内质。在目前茶艺表演渐趋成熟的阶段,理应对它本有的文化、生活、艺术的深层内质进行分析。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素有客来敬茶的习俗。茶是礼仪的使者,可融洽人际关系。在种种茶艺表演里,均有礼仪的规范。如“唐代宫庭茶礼”就有唐代宫庭的礼仪;“禅茶”中有敬茶(奉茶)之后,僧侣向客人的礼仪;日本茶道中有主人对客人的礼仪;客人对客人的礼仪;人对器物的礼仪。在“台湾乌龙茶茶艺表演”中,表演者对客人光临的礼,感谢观看的礼,助泡敬茶后向客人鞠躬致意的礼等等。茶艺表演中的位置、顺序、动作,包括主泡、助泡的位置、出场进场的顺序、行走的路线、行走的动作,敬茶、奉茶的顺序、动作,客人的位置、器物进出的顺序,摆放的位置,器物移动的顺序及路线等。人们往往注意移动的目的地,而忽视了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茶艺表演与一般品茶的明显区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