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艺术,不可不避开阿瑟丹托,这个当代的艺术审视者。他在看了沃霍尔展览之后惊恐不已,回家后做了个实验「红方块实验」:丹托构想了这样一个展览,有九幅尺寸质地相同的画布,涂满了相同的红颜料。
第一幅是克尔凯郭尔描述过的一幅画,题目是“以色列人穿越红海”;第二幅是由一位心理洞察力极强的丹麦肖像画家创作的作品,名字叫“克尔凯郭尔的情绪”;第三幅题名为“红场”,机智地表现了莫斯科的风光;第四幅是极简主义绘画,碰巧的是,它的标题也叫做“红场”。
第五幅是宗教绘画,题名为“涅槃”;第六幅 是由马蒂斯的门徒捉笔的静物画,叫做“红桌布”;第七幅是来自乔尔乔内作坊的敷了底色的画布;第八幅是用铅红上色而不是敷了底色的画布;第九幅是艺术愤青 J先生拿来参加展览的题名为“无题”的作品。
前六幅显然都是艺术品。第七、八幅显然都不是艺术品。第九幅是件有争议的作品,丹托勉强算它是艺术品,却宣称它是“空洞”的。
所以,什么是艺术?丹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写了无数文章,不再赘述,总之,已经远远不再是我们最初所和审美联系起来的那个艺术了。艺术可以表现丑吗?可以,而且这在艺术史中举足轻重。艾柯就出了一本超厚多图慎入的书丑的历史,如果有机会翻阅一遍其中的图,你会浑身难受,面部扭曲,有异物感和呕吐感……这不是说它们是糟糕的艺术品,正相反,很多是杰出的作品。
一件艺术品不必代表美,美已经死了。废除一切社会阶级和等式,废除记忆回忆,废除考古学,废除未来……从和谐跃开,跃向另一个层次。安迪沃霍尔的可乐瓶,想说明的并不是有趣。
正相反,他要说明的是无趣。和商品无二致的呈现,不断的乏味的展现,怎么会引起有趣的思考呢?安迪要引起的,是现代人无止尽的空虚感。而他最重要的母题,梦露,也必然不是在强调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丹枫老师大约是个生活的乐观者,而沃霍尔,是个观望者,他热爱商品社会,也思考这个社会。匆匆浏览的展览,匆匆忙忙的社会,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
其实,美和艺术根本是两回事啊!首先,有一些回答已经说明了一部分,那就是艺术的进程,就是不断地颠覆之前人们的审美观。你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画的女神,觉得美极了,不可超越了。
那的确是美,而且蕴含着和谐,节制,神韵,甚至灵魂。可是之后呢,人们的审美还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后来,现代主义生长起来,由毕加索发扬光大。艺术从此想找到自己各自的意义,保持各类艺术的纯粹性。绘画不要雕塑的空间感,不要人体的和谐,只要它最本质,最纯粹的特征,那就是平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