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文字是“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比如蒋捷说,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有的文字是“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比如马克思说,借更改名称以改变事物,乃是人类天赋的决疑法。于是就寻找一个缝隙,当实际利益提供足够的推动力时在传统的范围以内打破传统。
我想有深度的文字是要提供看世界的新角度 ,无论是情还是理,能让人觉得的文字都是好文字。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高中语文老师传授点标准答案: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一个麻痹不仁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学生:我们都不要做孔乙己。
上大学后再读孔乙己:原来茴香豆有四种写法,孔乙己还是挺厉害的,我都不知道哪四种。孔乙己替人抄书换钱,我还找不到打工的地方呢,他比我强多了。学生:孔乙己好像没老师讲的那么差。
工作后再读孔乙己:我知道比茴香豆有四种写法还多的见识和智慧,他不知道,为什么领导都不屑了解茴香豆的四种写法,明明我比他强的,凭什么他得到了工作我没有,只是因为他掏的出十九个铜板我掏不出么。我们内心都有过郁郁不得志,人比人气死人,我们都讨厌过这个社会,我们只能笑着和晚辈说“你知道么,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哦,厉害吧”。然后看着他们眼睛里的光,满眼的崇拜和期待。然而明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孔乙己。
能用一生来读的文字,是深刻的文字。
我一直在寻找这个年代的鲁迅,然而这是个平静的信息爆发的时代,任何一段文字都能带给人通感效应,却很少能被人铭记一生,我一直志愿成为一名「怀旧」的作家,希望有人可以回溯到很久以前,有人可以追忆初心,如果过去,现在,未来可以选择,我大概是选择过去的人。近几年让我翻阅了三次以上的小说只有七堇年的《澜本嫁衣》和张恨水的《夜深沉》,在此作为一个推荐。
私以为有深度的文字,大概就是能够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亘古不变的人性百态,每每读起,总能感到震耳发聩。就像鲁迅的文字一样。
人被杀于万众聚观之中,比被杀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快活,因为他可以妄想,博得观众中的或人的眼泪。但是,无泪的人无论被杀在什么所在,于他并无不同。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华盖集·杂感》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华盖集·杂感》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