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的书法,以篆、隶为其根基与内质,他于北碑最喜爱的是《张黑女墓志》,具有汉隶的遗意,他于唐碑最尊崇的是颜体,而颜体又是以篆籀笔法为其筋骨的。其早年因喜法《张黑女墓志》和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故其用笔多方,后效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等,用笔转而趋圆,晚年更喜作篆,真、行书用笔更多篆籀意,而其隶书亦多有圆厚之力感。他曾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嫒叟自评》)又说:“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万有,则前惟渤海(欧阳询),后惟鲁公(颜真卿),非虞、褚诸公所能颉颃也。此论非深于篆、分、真、草源流本末者固不能信。”(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集》)从其自评中可知其书取源之主张,从其论唐书之语中可知其所崇奉之典范为意兼篆、隶者,故他对欧(兼隶)、颜(兼篆)推崇备至。其晚年书以篆意强其骨,以隶意开其势,融合欧、颜及北朝碑、志,南朝刻石《瘗鹤铭》等,所见、所学尽流于笔下,独创一家面目。这是其真、行书演化的大概脉络。
从书体来说,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从年龄阶段来说,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何绍基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何绍基是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