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术价值,有出版价值,类似于蒋勋、木心,善于通过感性描述忽悠人文基础不扎实的读者。这种忽悠有没有用呢,以前我以为没有,现在要说,还是有的。一些读者对文化不要说理性的认识,连感性的激发都不常有,还有一部分看起来连感受文化、学习文化的能力也没有。你跟他说算数学题他知道,跟他讲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比“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好,他瞎了。更不用说体悟“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和“竹影横斜、桂香浮动”的区别。他们喜欢确定,就不想接受世界的暧昧性。喜欢标准答案,就拒绝视角的独特性和灵感的即时性。他们嘴里念着星空在我头顶,就以为别人的星空也得跟他一样,梵高的《星夜》如果不是看作者名头的面子那就是瞎搞。看似是理性的增长,其实是感知能力的衰退。或者说,根本就还没打开呢。整天滋滋儿的不是人生赢家就是失败学,无聊得没眼看,瞎凑合喂他们点儿南怀瑾,说不定还能死马医成活马呢。以前我也以为,南怀瑾的问题在于小学。问题是,有些人除了会唠叨几句“霍光传不可不读”、“思入微茫”之类的知乎口头禅外,也没见有啥小学功底啊,一个不留神,又去复制枇杷树滕王阁了。让他们读南怀瑾,说不定会有以夷变夷的效果。神仙难救,神仙难救啊。
我觉得很有价值。他是一个学有得,心有德,并有用一人之力做成宁波到温州铁路史迹,心中有造福中国后人,传中国原本文化精华的志向,有太湖大学堂的建大学的事实。只可惜,中国人离中国文化越来越远,离西方的文化越来越近,这是涉及国运长久的大问题。现在基督教有专门的牧师,天天在宣传上帝的意愿,却没有牧师好好宣传道家,诸子百家的牧师。不知道中国教育系统怎么这么偏外国而不重本国。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就像一个场音乐会,只有一个鼓的声音。咚咚咚。没意笛子,编钟,锣,电子吉他,古筝,古琴,二胡,号子,萨克斯等乐器。一家儒术怎么能教育好一个民族呢?中国人在周朝说了一句话,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不入动物世界的。古代中国人对人本身要求是很高的。自然中国人只有与"天"打交道。他们不与上帝各种怪力乱神打交道。一个孙猴子都可以打玉皇大帝,大闹天宫,各路神仙都打个遍。中国人哪有因为上帝而全听上帝的。听自己的,听天的,冥冥中大道之行。
现在对南怀瑾展开的批评就是没读过的后辈跟风、想借此出名的正经科班出身的文化学者、还有少数当年受过益之后翻脸不认人的。我觉得有错就该批评,常识性错误也没啥好避讳的。但动辄贬的一文不值根本没必要,南怀瑾对中国文化在民间的复兴是有正面贡献的,而今天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达成 ,奉为圭皋确也是没多大必要。但这时候我不得不怀疑动机,多数时候人们把南怀瑾批的体无完肤就是为了抬高自己,实际上你自己几斤几两,你自己不清楚啊。可能还真不清楚。反正在我看来,有些批评者的文化常识基本跟屎差不多。我这里的文化常识指的是对中国文化以及佛教的大体认识。比南怀瑾差多了。
佛法不是哲学,佛法更不是以人性思维模式就可以妄断猜测其定义真谛的俗世学,佛法慧海其包含超自然之观 生命之理 宇宙规律的 大智慧还需有缘之士能明理 生真慧心 随缘实修验证般若了脱八苦之。南师南怀瑾一生的法缘慧路 加之 西藏多位上师活佛的认证,早已证明南师明心见性。所以争论无益处,天地自有定论。南师南怀瑾指引菩萨转世 因佛道古法文言文与梵文,已不能受益现代人的知识领域所以菩萨怜悯众生,转世不畏苦难娑婆世界用善巧方便 生动活理的智慧把佛道梵文 文言文转化释解成易懂的白话文 度有缘佛道之人的迷航,点燃有缘众生心灯 大道易简 就是这么简单。 若用世俗之心去看南师法布施著作 犹如近海观水月 模糊难明。
南怀瑾的书,学术价值,不太大。但不能说没有价值。普及价值还是有的。而且学术价值也是有的。南怀瑾在那个匮乏的年代不知道是多少想亲近传统文化的人的引路人。南怀瑾讲传统文化确实讲不到点儿上,但是他讲的多,面广,更重要的是书畅销。在那个年代,你没上过大学,或者你是一理科生,或者你是文科生也无妨,反正刚文革过后文史哲师资水平普遍也是很臭的,今天你引以为傲的科班出身,其实当年老师学生都跟民科差不多。你也许还不知道当年清华北大甚至都是轮子重镇吧。我说的这种匮乏是指,多数时候进了学校,进了相关专业。比如哲学。仍然连个像样的老师都不好找不到。
对南师这样的人物作品进行评判本身就很滑稽!有些评判就像一个从未上过擂台的人评判泰森打拳很臭一样,如果没有实修实证轻易定论南师的书有无价值未免太草率乃至荒唐!站在一楼的人评判站在楼顶的人看到的风景怎么样,评判结果会如何,可想而知。就像我等之流连摆平一个小小家庭都弄得可怜巴巴的凡夫还大言不惭的对社会贤达说三道四可见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可怜样,而今天的中国社会真正缺的就是像南师这样的智者,至于学术骗子乃至学术流氓比比皆是,总以为有个什么学术帽子或是搞什么理论研究者就一定是大家了,是权威了!太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