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效的学习以及苦恼于该学什么。即便你解决了这个疑问,也仅仅是走出了 PKM的第一步,这在人生中的影响,看起来很重要,实质很有限。譬如爱读书者众多,就算你一年读了50本书,就算你学习了各种领域,那么,很多人或 许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杂乱无章毫无系统,仅仅是聊天谈话的时候,彷佛无所不知,是个健谈者,但对于工作、公司而言,有多大的用处呢。所以,我们需要保存。很幸福,我们处在电脑普及的时代。那么,无论是思维导图爱好者,还是用纸质笔记本记录者,还是用电子文档记录者,我们都意识到了我们的知识需要保存,需要我们随时调用。那么,起到随时调动的目的,才是我们保存的目的。为了复习而保存。别逗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去复习。这不是简单的毅力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知识的问题。大家都下载过很多资料,我相信,95%的人下载的资料,大多 没看。换个角度去看,假如这个下载的成果,成为你的知识库的一个索引呢。共享,名角们,尤其是专业类型的,你们为什么写原创写专栏写博客。很简单,写出来的原创东西,我们需要有人看,这个精神叫做共享精神,对他人很有益。但是共享同时也是利己的,作为PKM的重要环节,我们仅聊聊利己性。就我所知的,好的专业原创写手,常常会收到优秀公司老板或者老总的邀请,也常常会遇到共同创业的邀请。田志刚说的很精辟:要 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这种共享,尤其是原创的共享,就直接显示出利己的重要性了。使用,有句老话不太准确,叫做百无一 用是书生。还有的满腹经纶的失败者告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在 PKM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你所拥有的知识够专么。你所拥有的知识够独特么。你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拥有个人品牌么。如果没有,你怎么用。只有返回前三个环节再次耕耘吧,抱怨无用。
按照我的观点,不要幻想把任何大块的回答搬进自己的大脑,成为答案。即便一些答案看起来系统而正确,另一些答案看起来很有冲击力(我希望本答案如此),你开放的大脑给了它们最好的位置,最大的空间,并且有认真的复习和实践。但通常,不出3个月,时光也会将它们冲洗一空,只留下几个不同深浅的印痕。如果这个问题是重要的,就会伴你一生。那么,漫漫岁月中,会有新的“答案”光顾,或隆重,或平淡,或留下新痕迹,或修改甚至消除旧痕迹,但结局仍是被时光冲走。如是多年,你会发现一切外来的答案都是过客,都不能久留;只有那些被不同过客塑造出的印痕,渐趋稳定,不再消失,那就是你的知识。当它们不再是印痕,而成为你一部分的时候,那就是知行合一。当它们不再是一部分,而是融于全身,遍布于一思一行一举一动时,那就是智慧,就是道。
知识模型、DIKW、RNK。人类关于知识的研究,确实非常粗浅原始。公理定理公式,没有几个。比较能拿出手的 DIKW(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模型,一来,并非出自此领域专家,却是自诗文演化而来;二来,所知者仍然很少。(其实,维基百科的解释如此简略,百度百科全盘抄袭中文维基,这也是此概念太冷僻的例证)。但这个模型,已经足以在知识管理的“荒原”上,令很多人醍醐灌顶了。他们惊喜发现,哦,原来我们一直所说的“知识”“信息”等概念,不是“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的关系,而竟然是一个进化结构!很兴奋,但然后呢。往往没有然后了。原因就是,我冒昧指出,DIKW很有文字和意向的诗意,但在实用上却疏密不当:对人而言,“数据”和“信息”区分的意义不大,过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