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寿山石雕艺术分成东门和西门两大流派,东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后屿一带,西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带。据史料记载,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发展形成了东门、西门两大艺术流派。潘玉茂、林谦培的传人林元珠、林文宝、郑仁蛟、林清卿、黄恒颂、林友清等都继承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钮千姿百态,自成风格;郑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长处,使圆雕人物动物别具一格;林清卿独僻溪径,将中国画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绝伦。总的来说,东门派艺人讲求造型伟岸,善取巧色,刀法矫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西门派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顺,追求传神意韵,作品造型饱含古朴,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
寿山石雕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即清康熙年间寿山石雕的一代宗师杨璇和周彬。
杨璇,又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间客居福州,首创“审曲面势”雕刻法,即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顺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画面,形神兼备,情趣盎然。杨璇在人物和兽钮雕刻上,技法特别精到,是公认的寿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古朴,独具匠心。
与杨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宗师周彬。字尚均,闽南人,尤擅钮雕,其技艺超凡,名冠当时,所制印钮被专称为“尚均钮”,多为地方官吏进贡朝廷,作为皇家秘藏之珍。“尚均钮”多是兽钮,雕风精细,手法夸张,形态与众不同,印旁常有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
继杨璇、周彬之后,福州还有董沧门、奕天、妙巷等人继承“钮雕”传统,闻名于世。清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发扬周彬、杨璇的寿山石雕工艺传统,各得其真,并各自收徒传艺,各扬其长,以后又经世代相袭和发展,形成了两个有同风格的寿山石雕艺术流派,也就是“西门派”和“东门派”。后经过逐渐的发展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学院派”。
寿山石雕,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
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
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2006年5月20日,寿山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鉴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苍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1956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南宋寿山石雕神鸟朱雀
1966年1月,在福州金鸡山南宋嘉定元年墓中出土了一件寿山石朱雀。朱雀是我国古代四神之一。四神亦称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朱雀也叫朱鸟,是四神中的南方之神。该石刻高8.6厘米,长9.5厘米,宽2.5厘米。翘首蹲坐,凝目远视,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刻工简朴,刀法洗练,反映了宋代福州寿山石雕的工艺水平。今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微雕精品《毛泽东选集》,用魏碑、行楷字体把107.2万文字雕刻在一百块精心磨制、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寿山石上。在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寿山石上微刻汉字500余个。100块寿山石摆成中国地图形状。堪称“微雕一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