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从一张拍摄的照片来确定生物类别目前是很难办到的事情,照片角度怎么选择、生物的特征是否明显,太多的因素需要考虑。很难并不是没有人去尝试,况且做好这样的一个移动数据库确实对生物植物界是幸事一件。生物科普寓教于乐的扩展,甚至对新物种的发现和鉴别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开发的难点在哪呢?在于标准数据库的建立。举个例子说明吧,其实很早就有公司开发过类似的app,名为leafsnap,能通过拍摄的树叶、花、果实、种子、树皮等图片识别树种,我觉得就识别率来说算很高了,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只能识别美国东北部的185种树种(据说范围不久将扩大到全美,据说了很多年),拍摄时也要求最好将所拍物体平放在光线充足的纯色背景下。别认为185种太少了毫无疑义,光这185种的识别数据库就有1G左右,大概每个树种的识别部分(叶花果实等)在标准条件下一共要拍摄150~300张图片,拍摄后每张图片还需经过抠背景等处理,所以从数据库的搜集整理拍摄到处理,已经是相当大的工作量,而为了保证识别的准确性,源图片的标准化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所以现在地球上常见生物种类有多少呢?可以自己查查看估算下开发这个app的难度……后的相关文字资料或是对比个体差异其实是相对简单的部分了,但我觉得这些背景资料的完善恰好能弥补图片的局限性,比如对于一些特征不明显或是比较相似的物种,可以通过照片识别后对比数据库资料。
图像识别技术等实现上的困难,考虑到拍摄角度、天气、遮挡等问题的话,我觉得识别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做这件事是否值得....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话一般都是个人爱好,个人觉得因为做这件事情不会有特别大的效益,而且也有很多难点,所以大家对这件事的积极性不高。不过现在国内有人正在做相似的事情,仅凭兴趣来搞成本又太高,你得有识别图像的功能还得有大量数据的存取空间之类的,得有经费。所以一般得研究所和大公司来搞,这个识别规则的建立估计数据量肯定小不了。
仅仅依照外观来对生物进行分类很困难,就植物来说,许多物种长得十分相似,分类可能是依据一些比较隐蔽的植物内部的特征,对此不了解的人去拍照可能不会拍摄到关键的特征,有些特征,如枝干里有髓等特征一般也拍摄不到;一些物种可能需要不止一张照片才能定种,需要多个特征结合才好分辨。对于鸟类也是相似的,不同鸟类长相也很相似,有的鸟类仅在繁殖期容易辨别(非繁殖羽时几乎无法辨别,如各种鸻鹬),有的鸟类的雌性个体长的几乎一样(如各种鸭子),对于这些情况来说,一些细微的特征就十分关键,而这些特征可能需要比较好的设备,如长焦相机等才能拍摄,一般人难以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