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六门科目,门门都是一座山,有大山也有小山。但只要能够坚持,坚定目标,制订好计划,持续执行,一定可以通过的。CPA必过原则:心无杂念,认准CPA,考完肯定是有用的。甭管别人说考证有没有,说考CPA有没有用,让他们说去。自己先考下来,看完再看注会考后的世界,再去评判考CPA有没有用。1万小时定律原则: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甭管这个定律是不是骗局,但用在注会备考上,是管用的。如果每门能花上300-400个小时的时间,用心一至两年,这门肯定能过。专业思维原则:学习的过程中,要建立专业机构从业者的思维概念与方式,就能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考试知识。当然也要像专业机构那样,分析各类案例,从考试角度来讲就是多做题实践了,题做百遍,其义自现!这三条原则如果能做到,考过CPA是早晚的事儿。
参照我个人的考试经历,且时间相对充足的,分三年过注会(含综合)。第一年:会计、财管、经济法,考完注会可以考中级(科目相同,只要注会认真复习了,过的概率很高),同时还可以考税务师,选择其中的财务与会计和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一般问题不大,涉税法律可能还是需要再学习一下,因为和注会的经济法还是有区别的,内容涵盖范围不同,过了最好,不过可以来年再战)。第二年:税法、审计、战略,考完注会可以考税务师,选择其中的税法一、税法二、涉税服务实务(一般来讲税一税二问题不大,和税法相近,实务可能还是需要加强下,过了最好,过不了和上一年的法律一样,来年再战,反正有5年时间);第三年:注会综合,考完可以考税务师(如果税务师在前两年没过完的话,一般也就剩法律和实务了,过了最好,不过下年再考也行,时间充裕,就两门)。这样搭配如果准备好的话,可能在3年内就可以取得三个证书,这是我考完后最认可的一种方案,但我没有严格按照这个方案考,因为没有人给我这样讲过,如果再来一次,我就选这个方案。
临入职前零基础在家学习三个月,报了会计,审计,税法三门,马上开考了,趁着现在感触比较深,随便说几句希望能帮别人少走弯路吧。不要太高估CPA难度。虽然动辄个位数的通过率看起来很唬人,实际上真的拿出书来学完的可能也没多少,踏踏实实地学下来只要智商正常你会发现CPA难度真不高,大部分都是很基础的东西。但同时,不要太低估CPA的难度。第一个月的时候我在家每天甩给自己十几个番茄钟玩命一样地学,做完相关练习之后觉得“怎么这么简单”,于是心态开始飘,学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多了,并穿插了很多会计知识之外的学习,等到总复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基础打的太不牢固,但这时候再回顾基础已经为时已晚。(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零基础的话,)先学一些会计基础再学CPA。虽然经常看到零基础直接学CPA最后通过的故事,但这样的效率可能还不如先花一两个星期去宏观了解一下会计的基础(当然有时间的话了解的越细越好),这样在学的时候你会觉得轻松很多,同时掌握的也更深刻。
本人是注会非职业会员,学历是自考本科,07年开始考注会,用时三年考过,其中财管这科考了三次,我觉得考注会的话,对没有基础的人,最好能报个辅导班,多做题,最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死磕到底。我当时纯属为了给自己一个饭碗而被迫备考的,因为约学历是自考本科,专业是个啥都学的企业管理,大部分同学都做营销,我嘴笨、脸皮也薄,所以给自己定位就是考个有含量的证书,网上查来查去就选择了CPA。回头想想当时也确实花了不少精力,一天至少七八个小时看书、做题,开始时做题错的自己都不想考了,快崩溃了,后来自己慢慢调节,也是出于对未来的迷茫,破釜沉舟,不过好在当时年轻,24岁考完的最后一科,现在再让我考,我肯定吐了,想考注会尽量趁早。
内心一定要很重视,只有重视才会坚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什么叫很重视?很简单:把备考CPA当成你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试想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怎么办,一定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因为你知道如果被领导发现是什么后果。备考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绝对不比工作中遇到的少,如果你不重视,遇到繁琐、深奥不懂的知识就缩,就算备考经验再有效,也不会反映在你身上。建议最好有教材,讲义再全也替代不了。能不能用旧教材?最好不要,六科每年必会修改,或多或少的问题,每科花几十块钱买本新的,看着心情也会舒畅些。至于新教材还未出,还是可以用旧教材预习的。
不懂的地方敢于先跳过。不同老师对讲课顺序逻辑可能有不同的,但相信我一句话:不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学习。CPA的官方教材,不管是章节顺序,还是每个章内在的讲课逻辑,都糊的一塌糊涂,我甚至怀疑中注协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降低通过率……如果你觉得学到一个地方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请放心地跳过去看下一部分。等学完之后再复习这一部分时,你会发现一切都豁然开朗了。会计知识本身不存在特别复杂的内在逻辑,因此如果某个地方你没法理解,基本只存在两种可能:①这里用到了你学过的知识,但你没掌握好;②这里用的知识其实你根本还没学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