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年的味道当然是拿年岁钱咯。在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们都不是很富裕,一毛两毛对于我们这些小屁孩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当时的一毛钱可以买一堆扎头发的皮筋,买十个水果糖,夏天的话可以买两牙西瓜,买十杯糖精水…总之,感觉那时候的一毛钱可以买好多东西。如果在当时的农村,能在过年的时候挣一块钱的压岁钱的话,那在孩子们中间就是大款了。还有新衣服,还是穷啊。多数孩子都是在过年的时候,家里才给做一件新衣服,能做一身新衣服的家庭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当然还有穿不上新衣服的孩子的。那时候大人们就会念叨一句话(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也是深深的无奈吧。
记忆中最深的年味就是小时候吧,因为家在农村,那个时候经济不景气!到年底就像打仗一样爸爸妈妈拼命赚钱,就为了过个好年,赚到的钱,就为了给孩子买想要的衣服,孩子高兴,父母就很欣慰!父母好多年都不舍得填一件衣服,就想让一家人过年吃点好的!那个时候过年吃什么都特有感觉,因为有好多东西也只有过年才吃的到,那时候没有想现在出去都放的是烟花,以前都是2响炮,听着也特有感觉,早上起早点和父亲一起点炮过年,然后穿上新衣服,一群发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玩,有可能那时候家里经济跟不上吧,记忆比较深刻,过年特有意思!
印象很深的就是过年的肉了。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不到过年过节,是吃不上大锅的肉的,只有快过年的时候,人们才会奢侈地买上几扇排骨,好几只鸡放到锅里煮。讲究的人们,会把排骨和鸡分开煮,不讲究的人们,就一锅煮出来啦。尽管如此,一锅里的排骨和鸡肉,依然特别好吃,酥烂,香!我们这些小孩子在肉还没出锅的时候就各自拿上一只碗,在锅边儿等着。等着大人一打开锅,给我们每人捞上一碗肉,让我们吃个够。我们吃的满手都是油,嘴边各种汤渍肉末,吃完还要唆唆手指。哈哈!
记忆最深的年味还是童年,生活虽然没有现在丰富多彩,出行没有现在方便,但那时心里渴望过年,过年能吃上白面馍.能吃上肉不说大料奇全就是白水煮肉吃着那个叫香啊。这个不算味,味都在初夕和初一。全家有的贴对联贴年画,包饺子包饺子忙了下午吃年夜饭了,奶奶让妈先敬灶王爷,这一年做饭都是灶王的功劳然后才能吃。炮竹一响我们小孩子忙成一团,从西家跑东家一群群家家串,真开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门楼高大门关的很严,过年的期盼很淡。
小时候只要天气冷了,就觉得离过年已经不远了,那就天天盼啊,等啊。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肉吃,有鞭炮放,有压岁钱收,还有各种零食,等到进入腊月,大人们的农活也少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那时候商品没有这么发达,丰富,而且农民们也在乎手里那么一点钱,所以很多的年货都是自己置办的,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过年的仪式感就在于置办这些年货的过程,现在过年就是买买买,在超市里排着长队,一点也找不到那种过年的情怀。
记忆中最深的年味当然是童年的年味啦!小时候日思夜盼的就是过年,感觉一年的时间是那么的漫长,老是等不到,感觉时间过的很慢,记得小时候在家里,每到过年之前都会下雪,下了雪大家也不能做事,都在家里玩,爸爸妈妈就准备年货,过年要吃的都会在年前准备好,到过年的时候就做的快点,可以早一点做好吃团年饭!我们小家伙就拿着鞭炮在外面劈劈啪啪的放,那个高兴啊!感觉年味实足!自从大了以后就没有那种感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