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科普,当然是要好好的给孩子讲解 ,然后实地看看,只有亲身体会,孩子才能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当然是带着孩子去博物馆里,那简直就是活的标本,想了解什么都可以,还能多陪陪孩子。其实,胡同就相当于南方的巷子、里弄。有宽有窄,最宽的是西单北边的灵境胡同,那宽敞的根本不像胡同,跟大街似得。最窄的是大栅栏附近的钱市胡同,太胖的人通过得侧个身儿。北京这真的太多这样的胡同了。但是胡同文化离不开人,但现如今胡同里的“老北京”已少之又少,所以,所谓胡同文化得去博物馆里找了。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于胡同文化太了解了。胡同的历史悠久,始于元,出自蒙语。北京胡同多牛毛,名字也很有趣:头发丝胡同、砖塔胡同、东棉花胡同、百花深处(多美~)…有俗有雅。有“名牌”的胡同大多都是有些典故的,其中明清的故事居多,国子监、南锣附近住过的名人多,随处可见谁谁故居。周末的时候,我会带着孩子四川逛逛,顺便给他说一些小故事。
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方法,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
他们的背后是老北京地地道道的胡同文化,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千千万万生活在胡同儿里老北京人的影子。帽儿胡同属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想让孩子了解文化,就要带他亲自去感受。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几句话完全是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即使打比方,也充满生活气息,“像一块大豆腐”,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但是说出来却让人感到不枯燥,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