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分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三部分来说说减肥期运动的注意事项。
1、运动前热身运动后舒缓。
运动前暖身,提高后续运动效率。充分的热身运动能增大你的血流量,为你的肌肉供应充足的氧气,同时提升肌肉温度以增强身体灵活性和后续的运动效率。正确的热身活动能慢慢提高你的心率,当你开始进行主要运动时,不会骤然对心脏产生压力,让后面的运动变得轻松起来。
减少运动伤害,避免瘦身计划被中断。热身是身体从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的过程,热身能使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兴奋起来,并动员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做好运动准备。如果运动前没有热身环节,身体很难快速进入运动状态,并容易在运动中产生各类身体损伤,让瘦身计划被迫中断。
2、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重视多样性,保持合理间隔。
意念是很神奇的,特别是在运动的时候。在进行运动时,应集中注意力。如果锻炼到身体的某部分肌肉,那么全身的注意力和感觉也应该重点放在那个部位,锻炼效果会更好。运动形式要定期翻花样,给身体不同的刺激,消耗的热量也会直线上升。此外,把运动计划分几段完成,休息休息再运动,你会更有激情。
3、运动后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控制。
运动后30分钟内不能进食。因为此时胃肠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吃东西会影响消化。运动后机体呈酸性,所以要多吃蔬果类等碱性食品。运动后不能大量饮水,因为水分经肠胃吸收进入血液后,会增加血液循环量,造成心脏负担。另外饮用水的温度应该控制在8℃~14℃,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
一个人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应该和运动知识成正比
运动知识分两部分:如何行之有效的“动” + 如何在某项活动中“保护自己”。大多数人(尤其没有长期运动习惯或仅仅以减脂为运动目的的人),只顾前者,却忘记运动损伤之所以可怕,在于某些伤害是不可逆的、永久性的。
比如说,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岔气、崴脚、抽筋、心率过高?这个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再问: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如何处理?估计有人要懵了。继续抛出几个常见词汇:韧带拉伤、关节扭伤、腰肌劳损、腹痛、心绞痛、半月板损伤、足底筋膜炎、胫骨膜炎……这些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词,简单的跑步就有可能发生的损伤。如何避免?如何处理?甚至更简单一句,运动后立刻大量喝水容易引发水中毒导致休克,估计都有人不知道。
仅就我个人看到的:a.把膝盖保健放在PIU活动主贴里,依然有人熟视无睹最后因膝盖疼停止运动。b.跳Insanity受伤。c. 运动疲劳(心悸、内脏不适、冷汗、红白脸、头晕)不知如何处理。心率过高喘不上气直接停下来倒地休息难道真的大丈夫女汉子?你们确定那不是作死的节奏?
运动的量和强度并不是单纯的“身体能负荷就去做”。先有自保能力,再去循序渐进的尝试、摸索。否则只有一个结果:为达目的不折手断~!
单次运动后的作息,对减肥效果影响巨大。比如像T25这种中高强度但短时间的训练,做完后洗澡逛街还是洗澡睡觉,不管从减脂角度还是健康角度,都有质的差别。这就引出运动时间(时机)问题。
晨练、下午四点,这是普遍认同的最佳时间。大多数学生族上班族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一个原则:高强度运动放白天以避免夜间神经兴奋,天黑后选快走慢跑之类中低强度有氧,但绝对不能离睡觉时间过近。(回看no.1)
不要觉得晚上吃多或一天没运动就强制提高运动强度或加大时间,白领夜间运动猝死的新闻真的不少见……与其夜晚“弥补”式的运动,不如尽可能保证一刻钟的晨练。爬楼梯,xhit、跳绳、t25、晨跑、太极拳、甚至大声朗读,扯嗓子唱歌,凡是能提高晨间吸氧量的行为都能让你的减肥速度X2。干点啥不好,非要赖床!
至于空腹不空腹,个人觉得不改善机体本身运作习惯的细节都不该是关注重点。有人不吃头晕有人吃了犯恶心,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出汗多更有效 = 错觉。a. 出汗是冷却身体的自然反应。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天生汗腺发达,更容易启动冷却机制。
b. 穿桑拿服或裹保鲜膜运动,好像“瘦更多”,其实就是把保鲜膜拿下来的瞬间局部缺水看起来细了。如果我告诉你举重、拳击等有体重限制的运动员,先大量出汗把自己弄得干巴巴,再过赛前的体重检查“瞬间变轻”低半个量级,……你还认为出汗减肥么?
c. 作为女性,不宜用出汗过多。
d. 高强度运动后如果出现持续大量出汗,甚至虚汗,应认真考虑no.2中的运动疲劳问题。
e. 汗有时粘,有时水,这跟汗液中盐分含量有关。在形成运动习惯的初期,应该适当给予关注,从而有方向的补充矿物质和水。随着训练的积累,身体会自行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