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本来就是用来治病的,肯定是有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些人可以止住血糖高有人却不可以,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首先血糖高并不是中医的概念,中医的概念是五脏六腑的平衡,和阴阳五行对立制约间的平衡关系,所以中医并不会有专门的科学的数字概念,告诉你你哪里的患处有多大的病变,或者你的血液中有多少物质,而且如果中医跟你说这你估计也会以为他是江湖骗子。
然后高血糖的概念实际上来自于现代西医,用仪器精准测量,然后用大数据逻辑分析,是典型的西式风格,高血糖一般是指空腹情况下,血液一升里的血糖值超过6.1毫摩尔,餐后两小时超过7.8毫摩尔,就叫做高血糖,就是所谓的三高,亚健康状态。
然后关于中医理解的高血糖,大概通过四诊后的辩证论治,差不多有些几个证,第一个气虚证,典型的乏力自汗,然后舌苔淡薄;然后阴虚证,常见症状是咽干口燥然后舌红少苔;血虚证,通常表现是心悸多梦、四肢发麻;血瘀证,通常症状是血淤疼痛,大概就这几种,但是实际情况有可能会气阴两虚等情况。
所以用中药降血糖,肯定没问题,现在中医最擅长的就是解决慢性病,但是必须得吃对药,如果是气虚一直补阴,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有可能阴盛阳衰,导致阳虚证出现,如果真的想用中药,就去看中医,辩证论治是关键,所谓的偏方神药,或许刚好对证管用,但是不可以盲目的安利,是药三分毒,还是遵照医嘱最好。
我觉得有效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并不是很大,并不能有很大的疗效,只是处于一种维持的状态。这并不是我自己个人的单方面观点,而是我是从一些患者上的一些治疗经验才得出来这个结论的。
中医的降血糖和西医的原理一样。两者都是单一的从药物来降低血糖,一段时间必须要吃或者注射药物才能来维持血糖的平衡。西医靠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中医通过吃桑叶等能让血糖降低的药物来治疗。但是长时间下来,也不能根治,甚至产生副作用。我见过的一位患者,长时间靠注射胰岛素来维持,但长时间的注射,出现了小肚子开始变大的情况,医生说,这是副作用。所以说,我觉得中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即使能降低血糖,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是勉强维持生命,多活一天算一天。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降低血糖,并且不再靠药物的维持呢?当然了,我自己也没有体验过,但是一位病患曾经将药物给停了。我将他的方法分享一下。
每天喝冰水,零摄氏度一下的冰水,空腹喝,饭前一个小时,饭后两个小时喝,每次至少500毫升。然后每天坚持走路,拉筋式的走路,每天早上他都会走至少8公里的距离,听他说是将近两个月停掉了药物。
所以,我认为,中医是有用的,但是在可能不对药物的依赖下维持身体健康,我觉得还是尽量摆脱药物。
中医的确是不能包治百病,但现代西医发展到今天在治疗很多病症不是还要以病人每天服药来控制病情,像三高,糖尿病。现代人最常见的糖尿病,西医的学说是患者的胰岛素不足,中医的学说把他归类于人体阴阳失衡肾阴虚或者是肾阳虚的病症,而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验方“金匮肾气丸”及”六味地黄丸”在治疗这病症却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六味丸这一验方现经现代医学药理分析也证实了古代中医理论的正确性,(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人体出现肾阴虚时都存在甲状腺功能的亢进,阳虚存在相反的不足,六味丸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去掉其中一味药都会影响治疗效果,这证明这组方是多么严谨),现时糖尿病西医都还要以患者每天服药来控制病症。中医学是中国古代诸多名医经过上千年的经验实践形成一套严谨深奥的医学,他跟西医学其实有很多异曲同工的理论学说,两样不同学科其实并不会形成碰撞,只是在语言表达上不相同而已,
临床研究发现,中草药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作用。其中,丹参、地黄、玉米须、知母和枸杞子的药用效果较为明确。下面这些验方是中医内分泌临床的经验之谈,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一,丹参 丹参的煎剂可以降低血糖,还可以降低血脂。临床应用:准备丹参、花粉、葛根各15克,黄芪20克,五味子7克,忍冬藤、玄参各10克,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糖、高血脂效果确切。
二,地黄 可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临床应用:生地、黄芪各30克,淮山、知母、葛根各20克,玄参、枸杞子、苍术、茯苓、党参各15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
三,玉米须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肾病有效。玉米须4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和猪胰同炖,做一日食疗之用。
大家举起手来,说西医是伪科学,因为当前西医看死看伤的病人绝对是中医的十倍。说中医是伪科学,是中西文化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