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体壁有3层,底膜、上皮细胞层和角质膜。角质膜即所谓的甲壳,是一种外骨骼,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几丁质。因为甲壳中含有大量钙盐,所以很硬,起到保护、肌肉附着和支持身体的作用。甲壳是没有生命的坚硬结构。不能随着身体的增长而扩大,成了身体扩增的限制因素,因此相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蜕壳。河蟹蜕壳首先从头胸部和腹部交界处开裂开始,蜕壳时,蟹体血压急增,头胸部和腹部之间的钙质溶解,旧壳破裂,同时侧甲线也裂开,身体与步足先从头胸部与腹部之间的裂缝中脱出,螯足由于血液减少变得皱缩柔软也从狭隘的关节中脱出。新壳变硬的钙质主要来自血液,因此,蜕壳后的河蟹特别需要摄食含有足够钙质的食物。河蟹的一生约蜕壳18次,幼体阶段蜕皮5次,幼蟹阶段约蜕壳13次。在幼体发育阶段,随着每一次蜕壳,河蟹的形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直至发育完善,故幼体阶段的蜕壳称为发育式变态蜕壳;形态发育完善的幼蟹除交接器的变化外,外形上已具河蟹形态,每次蜕壳后已无形态的变化,故此阶段的蜕壳称为生长蜕壳;在交配期河蟹由黄蟹变成绿蟹的这最后一次蜕壳称为生殖蜕壳。幼蟹蜕壳时,常要选择比较安静、隐蔽的地方,通常潜伏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处或水草上,整个蜕壳过程只需几分钟。新体非常柔软,螯足绒毛粉红色,颚足、触角活动如常,步足能缓缓爬行,俗称“软壳蟹”,活动能力很弱。此时毫无御敌能力,是生命中的危险时刻。随着皮膜状的新壳逐渐硬化,24小时即能达到一定硬度,蟹体恢复能力,开始正常活动,通常33小时后,新壳硬化。河蟹的蜕壳除与生长、变态有关,还可通过蜕壳蜕掉甲壳上的附着物和寄生虫,还可使残肢再生,因此,蜕壳对于河蟹的生存、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河蟹是甲壳动物,身体外面被几r质外壳所包裹,外壳有较多的石灰质,十分坚硬,它们只能通过蜕皮或蜕壳的办法实现体积扩大、形态改变、机体组织完善并发育成熟,这一过程是在蜕皮蜕壳后,新皮新壳尚未复硬时完成的。河蟹蜕皮蜕壳是它一生中十分重要的生活环节。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一般情况下是和它的成熟期有密切的关系,当年成熟,第二年产卵孵化后亲蟹陆续死亡。大多数蟹是在二龄期成熟,其生命期只有不足三龄;少数河蟹由于环境不利或其它因素不能进行生殖洄游,仍留在湖泊、水库中栖息,寿命稍长些。笔者曾在东太湖观察到大个体河蟹,个体重在250-400克,渔民认定是4龄冬蟹。河蟹短暂的一生,要经历原滆状幼体,漏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几个变态期。原涌状幼体是在卵内完成的,出膜后的幼体因形状像水滆,故名漏状幼体,体形很小,经5次蜕皮后变态成形状和幼蟹体形接近的大跟幼体,即俗称蟹随之退出,螯足摄后蜕出,完成蜕壳过程。幼蟹和成蟹的体形在新壳未长硬前得到伸长长大,内部组织如胃、肠、鳃等都同时蜕去旧皮,换成新皮。这时幼体和幼蟹的新皮新壳很软弱,极易遭到敌害或同类的伤害,也有不少的幼体、幼蟹由于环境条件不好或因敌害影响而能蜕壳蜕皮,常常有整批幼体在育苗池里死亡;在蟹池边或水草丛里常发现蜕不出壳的黑体死幼蟹,因此在人工繁殖和养殖过程必须勤加观察,采取合理措施为幼体、幼蟹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
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蜕皮(幼体)或蜕壳而进行的。河蟹蜕壳有以下特点:河蟹蜕壳要求浅水、弱光、安静和水质清新的环境,通常在水面下5~20厘米处蜕壳(这一特性要求在构建蟹池生态环境时要做到池塘有较大坡比,栽种一定数量的水草),一般在半夜至清晨时脱壳,黎明是高峰期,地点以浅水区或水草上为主。蜕壳前河蟹体色深,蟹壳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腹甲水锈多,步足硬;蜕壳后的河蟹体色淡,腹甲白,无水锈,步足软。河蟹在蜕壳时以及蜕壳完成前不摄食,每次蜕壳后1.0~1.5小时,是其生命过程中最脆弱的时刻,此时河蟹活动能力差,抵御敌害的能力差。蜕壳后体内吸收大量水分,因而蜕壳后体重明显增加。河蟹的蜕壳与营养、水温密切有关,除了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钙和磷)和合适水温外,蜕壳素起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