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 TIA)又叫“小中风”,也有人称为“无症状性脑卒中”。不过,短暂性脑缺血或无症状性脑卒中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易被患者本人和主治医生忽略,因为TIA没有典型的脑卒中的症状,如偏瘫,昏迷,不能说话,不能吞咽,出现视力障碍等典型的卒中症状。在诊治时,医生会安慰患者,事后开出处方,完事。个人认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向患者说明小卒中的实质,介绍小卒中与大卒中的关系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小卒中的症状不典型,但是,出现以下症状之一者,就有可能发生了小卒中:
1,一过性头晕,发作数分钟就会好转;
2,一过性头痛,持续时间不长;
3,一过性视物不清,需要两眼交替测试才知道是单眼视物不清;
4,短暂的说话不利索,流口水(口吃流涎);
5,一过性单侧肢体麻木;
6,性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抑郁寡欢。
这些症状出现,提示有可能是发生了小卒中,患者要及时就医,医生如果及时干预,就有可能在小卒中与大卒中之间筑起“防火墙”,防止演变成为脑卒中。
以往认为,这些一过性的脑缺血症状是“功能性”的对大脑并没有实质性损害,那是以前因为检查不到位,没有发现实质性损害病变。
近年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颅脑CT, 磁共振等),临床发现那些以前以为是功能性的症状,其实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损害,包括:
1,腔隙性脑梗死(脑梗)。在解剖上这类脑梗死范围直径不会超过15毫米,且不在关键部位,所以常常没有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病80%都是腔梗引起的。
2,脑白质疏松。没有脑梗塞,但有慢性缺血改变。
3,脑轻微出血。出血很少,一般没有症状,只有通过特殊检查才能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是指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一种短暂而局限的脑功能丧失,一般在24小时内脑功能障碍可消除。本病病因大多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脑部微栓塞所致,少数可由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
短暂脑缺血发作起病急骤,常在数秒钟内达高峰,但持续时间短暂,多为几分钟,偶有达数小时者,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
若病变在颈内动脉系统可出现一过性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运动不灵、腱反射增高、还可出现一过性语方障碍或完全性失语;若病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则可出现一过性眩晕、水平性眼震颤、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甚至短暂意识丧失或猝倒等。
本病常反复发作,多则每天数次,少则数个月、数年发作1次。
本病就诊时,绝大多数病人已恢复而无需特殊治疗,但由于动脉硬化引起者绝大多数,故积极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饮食和体重、戒烟及进行合适的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肠溶性阿司匹林片25-40毫克/天口服,长期应用)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因此,医学家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