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动物性食物,即通常所说的“肉类”食物,常常会对取食者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并促使他们产生倾向性选择行为。德国研究者认为来自主要吃素食和低蛋白食品的国家的人缺乏魄力和热情。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肉类和高蛋白食品。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农业部营养学专家Wilbur Atwater在当时颁布的美国国家标准建议: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每天应当食用125克蛋白质,主要是来自肉类的蛋白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肉类的细腻口感和独特香气而选择肉类食用。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肉类?这不仅涉及个人偏好,而且涉及多种生化基础和演化意义。
1. 生化篇:肉啊!不管什么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能量炸弹鲜香人人爱
2. 生理篇:肉熟了更鲜更香!想快乐吗?吃肉吧
3. 类群篇:人类能消化肉,肉食、杂食灵长类点赞,大猩猩不想说话并向你扔了一把栗子。
4. 演化篇:载脂蛋白apoE究极进化成为我们的好伙伴,从此人类过上了顿顿有肉吃,吃不死就往死里吃,越吃越聪明就有了更多肉吃的开挂生活
我们经常食用的禽畜肉品的营养成分,除水分外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钙、磷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等)、碳水化合物等。不同肉品的营养成分比例是不同的,但除约70%的水分外,蛋白质含量均为约20%,脂肪含量1%到10%不等,其他成分仅占约1%。因此肉类营养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和脂肪。
营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表明,灵长类食性较复杂,主要有植食性和杂食性。杂食性灵长类食性与人类相似。对于植食性灵长类动物,一种理论认为它们取食时会追求“蛋白质最大化”目标,即动物选择食物时常为保证蛋白质最大摄取量而优先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灵长类动物的取食策略,如吼猴,栗红叶猴,大猩猩等对树叶的选择与其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另外,蜘蛛猴喜爱采食脂肪、糖类含量高的果实,这一点可由“能量最大化模型”解释,不与“蛋白质最大化”模型矛盾。植食性灵长类动物的消化系统不适于消化肉类,如喂食可导致血管硬化等健康问题。但一些种类会捕食昆虫以补充食物中缺乏的蛋白质。能够消化肉类属于人类的进化特征之一。人消化肉类的过程包括口腔中的物理消化(磨碎)和胃、小肠中的化学消化过程。肉类由口腔进入胃,胃液中的胃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等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而脂肪不能在胃中消化。初步消化后的食团进入小肠,由小肠中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氨肽酶、羧肽酶等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消化,同时小肠中的脂肪酶对脂肪进行消化。肉类在小肠中完全消化,吸收。
因此,人类与植食性灵长类不同而与其杂食性同类相同。人们可以进行肉类的消化,这是人们喜爱肉类的生理基础。
味觉方面,整个口腔里至少分布着五种不同的感受器,其中一种感受器对谷氨酸盐等氨基酸盐敏感,感受到的谷氨酸盐等的味道称为“鲜味”,因此人们喜爱取食蛋白质。而人们对于脂肪的喜爱主要来自丰富细腻的口感。
嗅觉方面,肉类风味物质主要来自以下生化反应:a、脂肪酸的热分解。b、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热降解。c、脂肪酸的氧化产物和氨基酸可能发生的反应。d、糖类和氨基酸类的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即多种醛类,酮类,胺类,氨之间氨基和羧基的缩合反应,产生了绝大多数的风味物质。美拉德反应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羰基、氨基脱水缩合,转化,异构,重排最终生成1-氨基-1-脱氧-2-酮糖化合物。第二阶段很复杂,最终产生类黑精,伴随多种含N、O、S的化合物,其中含有大部分肉类风味物质。此外,Duke的研究者最近发表在 Neuron 上的一篇文章提出:大脑能够检测到食物的胃-肠代谢信号并分泌多巴胺,且这一过程的发生可以脱离味觉,即肉类中含有的高热量也能独立产生吸引力。这些感官刺激和神经反射促使取食者倾向于选择肉类。
少部分人吧,小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