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耐药就是细菌对药物失去了敏感性,使治疗失去了效果或降低了疗效。这与药物伪劣、剂量不正确、不规律用药和滥治有关。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是干扰病原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与功能,致使其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药物逐渐适应后,敏感性就会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物对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耐药性的确定只有两个方法:1、做药物敏感性试验。就是将细菌接种在含有药物的培养基中,看细菌的生长情况,来判断细菌有无耐药性和耐药程度。(但培养不出细菌的人是不能做到的)2、治疗无效果。耐药性分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两种。使你发病的细菌,具有耐药性,就是原发耐药;因你的治疗不得当(剂量、用法不对或服药不规律等)产生了耐药,就是继发性耐药。
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通道功能改变,引起细菌对一些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细菌对四环素耐药主要由于所带的耐药质粒可诱导产生三种新的蛋白,阻塞了细胞壁水孔,使药物无法进入;革兰阴性杆菌对氨基甙类耐药除前述产生钝化酶外,也可由于细胞壁水孔改变,使药物不易渗透至细菌体内。链霉素耐药菌株的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上,链霉素作用靶位P10蛋白质发生改变;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系细菌核蛋白体23s亚基上的靶位蛋白质发生改变,使药物不能与细菌结合所致。某些淋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苯青霉素耐药,乃因经突变引起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使药物不易与之结合。这种耐药菌株往往对其他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也都耐药。
耐药性一般是指病原体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该病原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都可以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产生是病原体长期接触低剂量药物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病原体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的通透性而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都是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两者的区别在于可否伤害到自己,不能伤害到自己的突现为抗药性,有渐变的降低免疫的表现为耐药性。不管是哪种耐药性,一般症状和平时乙肝发病的症状有些相似,如恶心、呕吐、肝区疼痛、低烧、脱发、肝脏肿大、以及出现腹水等,由于这些症状与平时患者症状相似,一般很难被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