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夏天食量减少,身体消瘦。有的地区叫疰夏(zhùxià)。同时,因为夏天天太热,在饮食上、休息上都不方便,所以,又称之为:苦夏。夏季酷热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造成苦夏。苦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肠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并且身体日渐消瘦。苦夏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宜防暑解热,谨防高热性疾病。夏季的突出特点是湿热。因此,夏季养生防病,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一是到户外活动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打遮阳伞,穿宽松的衣裤。二是居室及工作环境要通风透气。早晚室外气温较低,应将门窗打开;中午室外热浪袭人,应关闭门窗。三是不可长时间吹风乘凉或在室外席地而卧,以防因风邪侵袭引起“热伤风”。四是瓜果要洗净再吃,严把“病从口入”关。
2.宜调节精神,静神勿躁以养心。入夏以后,应注意调养情绪、放松精神、止躁制怒、乐观愉快,就会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地。
3.宜调养阳气,以保持身体健康。夏季应保养体内阳气。少食冷饮,以减少体内阳气损伤;平素阳气虚弱的人应服用一些温热补阳药物。同时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以动生阳,使气血运行通畅。
4.宜适当休息,尽快消除疲劳。夏季昼长夜短,人体消耗大,往往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半个小时左右,体力、精力都能得到恢复。
5.宜合理饮食,补充体内水分。炎夏暑热,应少食高脂肪、辛辣上火之物,饮食宜清淡、新鲜。夏季出汗多,需注意补充水分,适当吃些莲子粥、荷叶粥、皮蛋粥,经常喝些绿豆汤、酸梅汤、菊花茶等。
什么叫“苦夏” 持续的阳光,令不少人出现胃口下降、食欲减退,并伴有低热(体温在37℃-37.4℃之间波动)、乏力、疲倦、工作效率降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老人们说这就是“苦夏”。其实“苦夏”并不是一种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人体对夏季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环境,不能适应而引起的。当人体受高温高湿的强烈刺激后,中枢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能正常自如地指挥、协调全身各生理机能。有的生理机能加快了运转节奏;有的则受到了抑制,如消化系统分泌的胃酸、胆汁等各种消化液大量减少,胃肠蠕动节奏变得缓慢无力等等。由此,造成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饥饿感不强;食欲不振。相反,身体因高温的刺激,需耗损更多的能量,故导致体内营养入不敷出,身体日趋消瘦和精力不足。
烦躁不安、倦怠嗜睡、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这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苦夏”之症。摆脱“苦夏”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合理饮食和营养,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水能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为了健康,奉劝每个人在夏天不渴也要主动喝点水。另外,一定要注意合理膳食,可以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豆、奶类制品,瘦肉、鱼、蛋等也要每日摄取,这样既保持钾、钠平衡,补充水分,又能保证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取。高温季节最好每天补充点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C等,这样可弥补大量流汗造成的过多流失,还可保证代谢率增高所致的过多消耗。另外,还应注意矿物质如铁、钙等的补充,它们能帮助肌体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调节肌体的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