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7%的病人有腹泻,典型呈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多具恶臭,大便次数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有时呈间歇性腹泻,腹痛,腹胀少见,另应注意询问有无消瘦,乏力,手足搐搦,感觉异常,口炎,角膜干燥,夜盲,水肿等营养不良症状,既往的检查治疗亦有助于诊断。体检发现:患者可有消瘦,腹部轻压痛,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口舌炎或溃疡,糙皮病样色沉着,水肿,凹甲,肌压痛,杵状指(趾)等体征。治疗方法。替补治疗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措施。最好选用静脉内高营养治疗,以补充丢失的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必要时静脉输入白是白或输血。针对具体病因还有一些特殊措施。麦胶性肠病:可给予硫酸锌200mg,口服,3次/d;维生素,K4,8mg,IM 1次/d;10%葡萄糖酸钙10ml,IV。病情严重者,可应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或强地松口服治疗。热带口炎性腹泻:四环素250-500mg,4次/d,疗程一月,后改为2次/d维持半年。 Whipple病:普鲁卡因青霉素G 120万μ+链霉素1.0g, IM, 1次/d,共两周,改为四环素0.5g,口服,4次/d,维持数月。最好采用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低脂肪饮食。老年人好发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与老年人消化系统退行性变有关,人到老年期后,小肠绒毛变短,吸收面积减小,胰腺逐渐萎缩,均可促成或加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应限制体力劳动,不宜在热环境中生活。
糖吸收不良,正常人乳糖摄入后被小肠黏膜刷状缘的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各种原因造成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使牛奶中特有的乳糖不能在小肠内充分水解和吸收,造成乳糖吸收不良。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引起原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而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吸收不良。脂肪吸收不良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腹痛、腹胀、呕吐等,大便主要是脂肪泻,粪便量多、色淡、油脂状、恶臭。由于吸收不良,可引起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性贫血、低蛋白血症、口腔炎、继发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症状、生长发育滞后等。蛋白质吸收不良:单纯的蛋白质吸收不良罕见,一般均在肠黏膜广泛受损时,与脂肪或糖吸收不良同时发生。其临床表现是粪便颜色浅,有臭皮蛋气味,并出现与低蛋白血症有关的症状,如水肿、腹水等,而尿蛋白常阴性。
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很复杂,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故障均可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其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吸收障碍的营养物质分类,如糖吸收不良、脂肪吸收不良、蛋白质吸收不良等;有的按消化和吸收的病理生理变化分类,如腔内原因(消化不良)、黏膜异常(吸收不良)、运送异常(淋巴或血流障碍);也有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等。我国原发病例极少见,多为继发性。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性慢性腹泻病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此外,小肠大段切除、小肠细菌过度繁殖、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肝胆胰疾病较为常见;麸质过敏性肠病和胰腺纤维囊性变则罕见,但好发于欧美白种人。其发病机制因原发病不同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