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药药效比较明显,并且对人体副作用小,因此中药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中药实在是苦不堪言,令人难以下咽。而且每疗程中药需要多日连服用多贴才能见效,非一日之寒。有些人真的是被中药苦的撇嘴皱眉,捏着鼻子下咽。那么怎么喝中药才能比较容易入口呢?饭后服用:肠胃对于中药的吸收在一天24小时内,也分上午、下午黄金时段,在该时间段服用不仅药效见效快,吸收好,而且味觉对中药也不那么敏感。建议早饭后上午8时至10时,或者午餐后的下午2时至3时。 吃过饭后胃里不是空腹,吞咽中药后,不会刺激胃也不会令你反胃。控制中药的饮用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说体寒着要趁热喝,体热者要趁亮喝,中医专家研究证实,我们的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较为敏感,所以,如果中药熬制后饮用前温度若太高,高于37℃,我们的舌头就会给味蕾感触更敏感,就会觉得更苦些,若中药饮用温度控制在35℃-37℃之间,则温热适宜,苦味刚刚好可以服下。吞咽有讲究:我们的味蕾感受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舌尖到舌中部位左右,当我们喝中药时,中药入口后尽量让其在舌根后部,不要在含在舌尖处。一般喝一大口中药迅速上扬下颌即可,自然咽下,或者用汤匙直接将中药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适当多喝温开水,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药液的苦味。加快服药速度,实践证明,中药汤剂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到的苦味就会越大。因此,一口气喝下汤药是减少药液苦味的好办法。“黄金时间”服药,研究发现,一天24小时内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分别在上午的8~10时和下午的2~3时,这个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而饭后半小时以上服药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能减轻药物味苦的感觉,如无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时间段服药。
添加调味品是指在中药中加入一点掩盖苦味的甜味剂,如:蜂蜜、冰糖等,但是不适所有的中药都可以添加甜品,如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避免适得其反影响药效;开中药时可以详询中医,中药跟什么食物相克,或者有什么忌口,一定要按照医嘱,否则达不到药效,还可能危害身体。喝完中药后,口中难免留有中药残液,使得口腔中苦不堪言,实在难受。此时只需喝一杯温开水,一来帮助中药送服到胃中便于吸收,而来相当于漱口缓解中药在口中的苦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