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 更严重。可引起呼吸困难、腹泻、流产,甚至死亡。易感羊群发病 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潜伏期一般为4〜6天,短的1〜 2天,长者10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 最长潜伏期为21天。小反刍兽疫,(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天行健动物药业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方案:羊全清+刀豆素+绿健先锋(头孢噻呋钠)。用生理盐水稀释头孢先锋和刀豆素,加地塞米松(2-5mg/100斤,怀孕羊除外)混合肌肉注射打在羊颈一侧。 羊全清单独使用(20毫升用于治疗200斤体重,预防可以用到400斤重)打在羊颈另外一侧。病情严重打3针。治愈率可达90%最期听说我国部分地区的羊发生了小反刍兽疫疫情,对当地的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所以要切实做好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工作,严防本病传播,此病以引起场区广大养殖户高度重视。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型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和绵羊,野生动物偶尔感染,未见有人感染该病的报道。此病流行于非洲、阿拉伯半岛、大部分中东,A类疾病,同时也是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
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高度易感。该病毒是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的成员,同属的其他成员还有牛瘟病毒(Rinderpest virus,RPV)、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海豹瘟病毒(Porpoise distemper virus,PDV)等。PPRV主要侵害淋巴组织及消化道上皮组织,以突然发热、眼鼻排出分泌物、口腔溃疡、呼吸失调、咳嗽、恶臭的腹泻和死亡为特征。本病1942年首次报告发生于西非之象牙海岸,1972年正式确认病原为反刍兽疫,PPRV有4个群,但只有1个血清型。该病于1942年首次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发生,近几年该病在我国的周边国家频频发生,特别是今年首次在我国西藏发现该病,现已严重威胁到我国小反刍动物的健康。
传染源。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组织,或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病畜急性期自分泌物、排泄物及呼气等排出病毒,成为传染源。同地区之动物,以直接接触方式或经由咳嗽而行短距离飞沫传染,不同地区因以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故须管制感染区羊只及相关物品的移出。一般认为羊只恢复後不会成为慢性带原者,但感染後之潜伏期间,可能传播本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