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心理学中的感觉补偿作用有关。心理学中,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器官把外环境的物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经过一定神经通路把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始环节。之所以说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可以归结为感觉具有神经特异性,就是说不同的感觉系统(感觉通道)对某种特定的刺激特征比较敏感。盲人失去了视觉,他们的听觉或触觉比正常人更好,是因为感觉的补偿作用,就是说某种感觉缺失或者机能不足,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
确实是这样的,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拥有为了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结构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受损以及感觉剥夺后的代偿能力。因为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想适应环境,我们大脑必须具备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自身的功能。而由于视觉的先天缺失,使得皮层视区缺乏来自视觉通路的激活,处于一种异常和随机的兴奋状态,因而容易接受来自其它通道的暂时投射的输入,即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结,在丰富的触觉和听觉环境中,这种暂时的神经联结逐渐固化形成特有的感觉回路。
大部分盲人失去视觉的原因,是在接受和传入信息的过程中发生了阻滞,视觉中枢还是具有活性的。大量研究表明盲人在阅读盲文、触觉和听觉辨别等非视觉的实验任务中,他们的视皮层被广泛地激活了。盲人的视皮层参与了触觉和听觉的活动,他们皮层的视觉中枢的功能发生变化,或者说发生了跨通道重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盲人的听觉和触觉比一般人更灵敏,简单来说就是和一般人相比,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多了一个好帮手——视觉中枢。
有确凿的实验证据表明失明会使得其余感官功能的增强,尤其是听觉,目前认为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方面视觉丧失后机体的代偿机制,主动增加其他感觉弥补视觉丧失对个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感觉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性机制,这是人体的一种注意力调节方式,简单来说听觉信息的获取可能一直视觉皮层的功能,反之亦然,失明状态下,来自视觉这种对注意力占有度最高的感官消失了,对其他感官,尤其是听觉的抑制作用也消失了,表现为听力的增强。
一些研究表明,部分盲人在某些有关声音的测试中有明显优势,单耳听声定位优于常人;音高的感知要比常人更好;水平面上的听声定位方面,盲人比一般人表现优异。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盲人的听觉就一定强于普通人,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失明者都比视力健全者表现好,在垂直面的双耳听声定位上,盲人听力甚至比正常人还弱。并且后天失明者的听力没有形成“补偿机制”的话,比起正常人并没有显著优势。
先天失明者的确在其他感官上给予一定的补偿,比如听力或嗅觉,这其实也不是什么给予,是长期依赖这个器官促使其发达而已。后天失明者在长期的训练下,也能一定程度提高其他感官的敏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