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气神角度来说,西医在精的五行中,对土大(固态)用物理 CT MRI B超 等现代工具做精细诊断和目标定点治疗。对液态(水大) 的化学分析非常细腻。西医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但是在生命领域缺少对 气和神缺少基础认知。对五行中的风痛(游走性疼痛)没有治疗和诊断, 对各种火大(除了发烧)治疗效果也不好。对真空透压的认知也是空白,西医在生命的1/3 X 2/5=2/15领域非常强势,科学,专业。西医医院不是一个可以去世的地方,西医中脑电波心电图一直线只是死亡过程的开始,灵魂和肉体的剥离过程平均时间是4天,但是因为现代医学垄断在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手中,所以现在西医判断死亡后,尸体直接去冷库下寒冰地狱了,不到3天就火化了,众生死后的痛苦没有人知道也无从表达。我们生活的世界满是各种小聪明,但是真实却无比愚蠢。中医是小学,道家针灸是中学,阿弥陀佛是大学,西医是小学中物理化学的天才偏科生。
中医药文化需要融入道家养生知识,道教家讲究要在时间、空间(环境五行)五行结合自己的先天五行和阴阳平衡上去做处理。通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推断出天干地支五行能量合化分布图,来诊断人体的病因所在位置。
再用植物的五行属性与人体五行和时空五行共振原理,使人体阴阳达到平衡、五行得到调和。
五行指的是物质的运动频率,五行得到调和人才能健康。
现在中医多运用植物五行调理方法治病,没有考虑到时空五行合并运用。所以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甚至让大家质疑,就认为中医不及西医。原则
上中医药文化运用是可以帮助人怎么养生不生病。
生病了看西医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因为这些年来西医在物质层面上的研究比中医投入多,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去研究。而中医这些年来基本上处于没有去研究投入……时代进步了,我觉得还是要中西医结合发展……取长补短。
各位发表的见解,都有见地。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术,古人限于对人体探索条件的不足,一直采用视外揣内的方法治疗疾病。几千年来,经无数古医学家不断探索、总结、修正、定型,逐渐形成了今天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为中国人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时止今天,仍然能为国内外的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与保健作用。特别是在慢性病的治疗、调理等当面,良好的效果是目前不争的事实。然而,不可否认,由于探索手段的不同,在识病的过程中,只能以外推测内病,故,缺乏认识内在疾病的直观形象,这也是中医难学的结症所在。西医是后来建立于实验基础上的新的治病手段,虽然发展仅数百年,但以其较为直观的特点,使人易于接受。尤其是在传染病、遗传病、危症、急症、急救、创伤等当面,显示出良好效果。当然,西医的发展也仅只有数百年,还不能解释目前所有的问题。二者各有长短,宜取长补短。
中医关注的是天人合一。其次,中医关注时间,比方说,天气发生变化有劳损的身体会疼痛,风,寒,邪,湿,毒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強调时也病也。还有病从寒起寒从脚起说,阴阳五行,望闻问切,中医诊治往往能越过西医的盲区,就是所谓的疑难杂症。西医所关注的是局部和个体以及空间,比方说遇到疼痛,注重拍照片检查,化验,甚致不惜取活体培养化验,以弄楚体内的变化,机械化,套路化,思毫不考虑时空的变化,所以造成许多医学盲区。即有症状查不出问题,查出问题治不了。当然西医运用现代科技来帮助诊治疾病也代表了医学的进步。
翻开李时珍所著的中医瑰宝《本草纲目》我吓了一跳,书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治病方法,例如《本草纲目·人部》记载“子死腹中︰以夫尿二升,煮沸饮之”和“绞肠沙痛:童子小便服之,即止”;《本草纲目·土部》记载“吐血不止︰石榴根下地龙(蚯蚓)粪,研末,新汲水服三钱”和“咽喉骨哽︰五月五日午时韭畦中,面东勿语,取蚯蚓泥(既蚯蚓的粪便)收之,每用少许,搽喉外,其骨自消,名六一泥”;《本草纲目·水部》记载“夫妻各饮一杯(立春雨水),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和“洗犬咬疮,更以水浇屋檐,取滴下土敷之,效”;《本草纲目·服器部》更是记载了数十种特殊服装和器物的“药效”,堪称神奇,如“自经死绳”能治癫狂,“灵床下鞋”能治脚气,“尿桶”能治霍乱!对此我不得不产生怀疑。
最大的差别是:西医主张干预,中医主张调理。西医的研究是把人体进行解剖,功能进行分解,从而找出可以干预的靶点,自外而内,外部干预促使内部发生改变。中医是把人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功能分类,找到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制约关系,通过调理达到相互之间的功能和谐。简单说,中医把人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具象的事物,通过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而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统一和谐。治疗方法上,西医强调的是对抗,就像武术上的硬功;中医强调的引导和协调,就像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相对慢但是累积效应也很可观。中国人强调治理,西方人强调干预,这是文化上的差异。中西医结合是把两种文化结合在一起,发挥更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