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又称为光裸星虫,俗称“沙虫”,属于星虫动物门的生物。它的形状很像一根肠子,所以又称海肠子、沙肠虫,呈长筒形,体长约10~20厘米,且浑身光裸无毛,体壁纵肌成束,每环肌交错排列,形成方块格子状花纹。方格星虫的分布区域主要在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沿海的泥滩上。方格星虫虽然没有海参、鱼翅、鲍鱼的名贵,但味道鲜美脆嫩,为海参、鱼翅所不及。生长在沿海滩涂,因为对生长环境的质量十分敏感,一旦污染则不能成活,因而有“环境标志生物”之称。闽南地区居民将沙虫熬成浓稠汤汁,冷却后成冻状,称“土笋冻”,辅以生抽,芥末等调味,味鲜,口感滑腻,为闽南地区特产。【食疗功效】解烦渴、降血压,滋阴降火、清肺补虚。有阴虚劳损、肾虚腰痛、骨蒸潮热、阴虚盗汗、肺虚咳喘、胸闷痰多,小孩儿尿床(夜尿频繁)以及妇女产后乳汁稀少等症状,均可用沙虫食疗。现代营养学还证实了沙虫有降低血脂,破坏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由于沙虫的酶解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病毒,抗疲劳,防癌,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的功效,因此,现代对沙虫的药用研究方向主要在溶栓药物,抗凝血药物以及抗衰老药物上。沙虫生活在沿海滩涂一带沙泥底质的海域,涨潮时钻出,退潮时潜伏在沙泥洞中,故名沙虫。沙虫的幼虫或成虫均没有分节现象,肌肉较发达,平时以蚕食沙粒等为生,但身体结构简单,故洗去肠内沙粒,全条虫都可食用。
沙虫生存环境在恶化,1985年中国海岸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是光裸方格星虫(俗称沙虫)的主要产地,北海又是广西的主要产地,广泛分布于沿海沙质滩涂的中、低潮区及潮下带,可捕资源面积为15.3万亩以上,原存资源量为4027吨左右。专家指出,由于不合理的乱捕滥采,加上屡禁不止的电鱼炸鱼现象,还有令人担忧的环境污染,致使生物量锐减,种群结构畸变,可捕资源量大幅下降,生态平衡亦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由于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员在海滩上乱挖乱掘,致使与沙虫一起生长的其它物种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海滩上的挖虫人也感叹:沙虫越来越难挖了!过去每天挖一两个小时,就可挖到五六公斤的沙虫,如今,挖上三四个钟头,只得0.5公斤,有时更少。沙虫也特别小,收购商都不肯要。
沙虫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胜过海参、鱼翅。因为海参和鱼翅本身没有什么味道,故烹饪时一定要加鸡肉或瘦肉等其他配料,否则就索然无味。而沙虫具有鲜美味道,不必加别的配料,有“天然味精”的美誉。除味道鲜美外,沙虫营养价值和食疗价值较之海参、鱼翅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誉为“海洋虫草”,一些地方将其代替“冬虫夏草”用于食疗。它富含蛋白质,多肽成分,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很高,除此之外还含有钙、磷、铁、锌、锰、镁等12种微量元素以及虫草素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病毒,抗疲劳,防癌,调节免疫,延缓衰老作用的营养成分。沙虫做法有很多,爆炒,煮汤,熬粥,椒盐,油炸均可。其中“三色沙虫”已经成为海南的知名菜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