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而又细腻的一部传记,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名鼎鼎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作品,大概因为《巴黎最后的探戈》和《梦想家》的原因,在这里,扮演婉容的陈冲也被他搞得香艳起来。
整部片子要气势有气势,要故事有故事,要表演有表演,要场景有场景,把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勾勒得淋漓尽致。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说:外国人拍中国人的东西,就是搞得中国人也看不懂。的确,我认为影片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找个外国导演来拍呢?虽然,他自以为他很客观……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都瞧不明白,更不知道外国人如何看明白我国大清王朝的腐朽了。尤其是溥仪小时候的那些戏份,实在让人为封建王朝震惊而汗颜。然而,我相信这是真切地还原历史的,那时候的大清,就如同那辆摇晃的自行车般,轰然倒下。倒了不算,还得被人踹上两脚。
这一踹就踹给了军阀混战,而后直接投靠日本政府。溥仪是真傻还是假傻,我实在分不清,据说大清的皇子们(我所知的大清自然是雍正他们那……)从早上3点开始读书读到晚上7点,古往今来,什么事件不知什么道理不晓?日本人会帮助你建立满清么?做梦都不是这么个做法。溥仪,说你天真都显得可耻。那么不得不提尊龙,他实在是太英俊了。或者说,他表现得太叫人狠不下心了。怪不得当初定下的《霸王别姬》也是他来演程蝶衣,若不是张国荣横空出世,也许他又是另一个经典的不疯魔不成活。其实整部电影里溥仪没有任何夸张的动作或表情,他一直都是淡淡的,低眉顺眼,却又隐隐地要维护自己作为末代皇帝那卑微的尊严。无论是在天津貌似快乐地跳舞,还是在伪满政府逼迫地签下一切命令,甚至是看着自己的妻子怀下司机的孩子,他都是一副淡淡的样子。
莫生于帝王家。人人都知道这样的说法。我是很萌大清的,因为喜欢雍正,可是就是因为对雍正的深刻研究,导致我更对皇宫内的生活感到触目惊心。太恐怖了。不是人绝对熬不下来。我很能理解当时胤仍欲夺康熙之位的无奈——“我已经当了四十年的太子啊”,我更能理解胤禛的所谓冷面冷心,若你能从出生之起就被人算计再算计别人算到45岁登基再处理一大堆老爹留下的烂摊子,是人都会这样冷酷的。并且不得不注意的一点是,大清是满人,而统治的却是汉人天下,这里造成的民族矛盾更是永远无法消除的。所以溥仪同样有这样的困惑,他有错么?他没错,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谁叫他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偏偏选择他三岁时登基,拿了这个万人争抢的烫手山芋。
不如同情他吧。在历史的漩涡中,其实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我们渺小得看不见,我们逝去得又太快。溥仪想改革,可是对于这样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而言,改革已经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了。唯一能做的是,推翻。而这个历史使命又落到了孙中山等人的头上,溥仪,他被历史抛弃了。
最出彩的自然是结尾处之戏。那个蝈蝈,象征着一个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张龙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引用张爱玲的话:
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抑郁的紫缎子的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无论是小时候的他还是长大后的他,其实都一样。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么大,他的世界只有那么大。他像一只青蛙,坐井还想观天。小孩看着蝈蝈发愣,再抬头,刚才还说笑的老人已经不见了。他到哪儿去了呢?他死了。他的灵魂也要丢在这里。 溥仪,溥仪,错的不是你。只是,下辈子,莫生于帝王家。然而,恐怕,已经是末代了。
我们都回不去了。大清的背影,在你消失的刹那,也灰飞烟尽。我们都来不及感慨,来不及感伤,都来不及。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