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是先有小说,再拍成电影或者改编成游戏,《生化危机》则是个例外,先有的游戏,才出小说和改编的电影。03年看《生化危机》第一部时我有一种《食神》里薛家燕吃了周星驰用手掌烤制的叉烧那样的感受——“太好看了!要是我以后看不到这么好看的电影怎么办啊!” 影片以旁边的一份名为“浣熊市事故之事件始末”的机密报告开始,带有神秘感的背景电子音乐随着画面的拉近节奏逐渐加快,紧接着画面切入剧情。这样的开篇往往都很能吸引我,先是一段不长的旁边,然后直入主题,给人以无暇换气的紧迫感;背景音乐的风格我尤其喜欢,与之类似的有世界末日Doomsday (2008)和透明人魔Hollow Man (2000)中的音乐。
片名出现1分50秒之后,剧情展开,背景音乐换成了心跳声,让人神经紧绷,90秒之后背景音乐暂停,紧张感不减反涨,很明显有事要发生了。对电梯事故的这一段描写,一点也不亚于《死神来了》,但影片第一个血腥镜头并未在此出现,画面在这一段最后切换成了米拉·乔沃维奇的左眼特写。从浴室走出后,第三格抽屉里装满的枪械、空荡的别墅、惊飞的群鸟、扑面袭来的强风,仿佛世界只剩她一个人还活着,这几幕将气氛塑造得非常诡异和恐怖。一个陌生男人的出现和一组特种部队的闯入让紧绷的神经有所缓解,毕竟出现其他活着的人了,呵呵。这时有一段短暂的充满动感的快节奏音乐,特种部队队员摘下了各自的面罩,各个都是俊男靓女,很是养眼。尤其是科林·萨尔蒙要求米拉向她报告时摘下面罩那一幕,简直帅呆酷毙了。
25分50秒,在走廊中从窗户看到的被水浸泡的实验室,里面那具女性尸体突然睁眼,极具东方恐怖色彩。 之后特种部队小组的四个成员被激光切割的镜头非常别致(在第三部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场景),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不过切口做得有失真实感,人体被切割之后在血压作用下应该有血液喷射,还好激光割断军刀的特写对真实感做了弥补。导演似乎是刻意把这几幕表现得不那么血腥,就连科林眼睛前房内的房水流出的画面也只出现了一秒钟就被模糊的镜头取代。唉!可怜帅气的科林·萨尔蒙啊,这么快就在影片中死了。红色女王的全息影像做得并不逼真,但正因如此,反而更符合我心中对全息影像的想象。
影片的结尾跟开头相映成辉,中间的剧情里,随着爱丽丝记忆的恢复,逐渐显露她与整件事的关联,当思班斯恢复记忆时,事件的起因骤然明晰,这种设计手法堪称精妙;画面以黑白为主色,凸显身着红衣的爱丽丝,影片并未出现太多阴暗的镜头,也没有着力塑造僵尸的骇人形象,僵尸片能够以剧情取胜,值得赞叹;配乐和音效随着情节的张弛进行更换,在本片里运用得比较多,极大地烘托了气氛,与其他恐怖片不同,本片里的音乐节奏感比较强,让人紧张而不压抑;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到位,无论是片头的几个配角还是后面这些主演,都演出了各自角色鲜明的个性。
也许是爱情的魔力,使保罗·安德森把这部影片拍得这么好。在之后的第二、三部里保罗·安德森只管编剧,不再担任导演,相比之下,二、三部要比第一部逊色很多。第二部里爱丽丝开始具有超能力,增加了很多打斗镜头,可是这些打斗动作对于看惯了真功夫的中国观众来说实在是小儿科,第二部的配乐做得比较失败,再有就是我对马特变异后的新造型很不满意,看上去相当笨拙,一点也不威武;第三部里虽有艾丽·拉特和90后小美女史宾塞·洛克加盟,配乐也恢复了第一部的风格,但故事情节过于简单,其中玛德琳·卡罗尔饰演的“白色女王”形象非常可爱,算是一个小亮点。
这两天闲来无事将《生化危机》系列又重温了一遍,不由地产生了一些新想法,我突然觉得《生化危机》系列和《异形》系列有诸多共同点,尽管它们看起来是如此不同。
令人惊悚的威胁物。
虽然T-病毒和异形不论从尺寸还是类型都天差地别,但它们都具有传染性,再说具体点,这两种威胁物都能寄生于人体,造成人类的感染,T-病毒能因此制造出一个新的丧尸,异形能借由人体孵化出一个新的异形生命。人类与这种威胁物对抗时,最感到胆寒的就是,每当感染一个人,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一个队友,还意味着增加一个敌人,所以被这两种威胁物感染的人都必须及时被杀掉。这个共同点,造就了它们比其他威胁物更特别也更可怕的特质。生化危机后来出现了抗血清,但对剧情影响很小,我没记错的话,只有卡洛斯被成功治愈,毕竟战斗过程中,感染体立即变异哪来得及进行注射,即便来得及也不能保证手中握有抗血清,总之抗血清的出现没有为人类带来太多胜利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