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5岁之前,我不会让她读《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本。
关于四大名著少儿不宜的问题,几百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金圣叹老先生就曾经说过“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见至少在明末清初,人们已经认识到,四大名著中部分作品中流露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年轻人是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的。
其实现在看来,不仅是《水浒传》,四大名著的其他三本也最好不要让青少年过早的接触。用现在的评断方法来说,四大名著就没有一本三观是正确的。
首先说四大名著是怎么来的。古代小说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写小说的人,那都是知名学者,成功人士。可古时候写小说的都是落魄文人。都是不得志的一群人,要么科考无望名落孙山,要么家道没落穷困潦倒。这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愤世嫉俗,都有一点反社会的精神。不是这种人,在当时还真写不出好小说,但是难以避免,小说中必然夹杂着部分“反社会”的内容。
《水浒传》自不必说,本来讲的就是一群土匪流氓打家劫舍的故事。假忠义,流氓义气。梁山一百单八将,除了卢俊义秦明这种被“坑”上梁山的之外,也就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这么两个被逼无奈的好人。其他人无不是一言不合就伤人性命,杀人之后还要做成人肉包子。这样一群人到了现在,都是要判死刑的,可是书里却是大肆赞扬。这种书拿给没有成熟价值观人生观的小孩看的话,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三国演义》那就是本“成人童话”,“厚黑学”开山之作。曹操的奸诈、刘备的忠厚、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都是作者虚构的,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历史,其中充斥着各种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成人看可以,但小孩子接触多了,真没好处。
《红楼梦》在古代就是本“禁书”。整本书讲的无非是滥情纵欲,因果报应。至于其主旨“色、空、幻、灭”,更是荒谬。小孩子能不能读懂,尚不必说。如果真读懂那就坏了,既然因果报应前世注定,那这辈子还努力个什么劲,世事虚妄不值得留恋。就算没领悟到这一点,哪天真带个小男朋友回家告诉我早恋了,我也得哭死。
《西游记》如果是动画片电视剧,可以让孩子看看。毕竟其中内容经过删减,还算符合现在的三观要求。不过也要适当引导,某些情节必须要告诉小孩对错。就举个简单例子来说,过火焰山孙悟空借芭蕉扇这段,铁扇公主不借扇子,孙猴子就钻进人家肚子里大闹五脏庙。这段就必须要告诉孩子,不对,人家的东西借不借给你,是人家的自由,不能抢。这只是举个例子。原著里面少儿不宜的多了去了,就不一一点明了。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的经典,这点没错。但是对于三观不全,还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最好不要去读。读四大名著最佳的时间实在成年以后,那时候至少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充分的理解。
是不是少儿不宜要看怎样引导,内容固然重要,观念才是决定性因素。有的家长随便丢给孩子一本书让他看,而那本书本身就比较艰涩深奥,孩子看书的时候家长玩手机电脑,孩子当然不愿意,家长却还要怪孩子不好好看书不认真。孰是孰非?
四大名著引人深思,不过有些版本确实不够通俗易懂,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建议家长选一些通俗白话文的版本给孩子看,可以睡前讲一讲,也可以陪同孩子一起看。总之,目的是培养孩子读书读经典书的兴趣。
而且不要强求孩子把规定的书目都看完,有时我们自己也做不到。根据孩子的喜好来规划,喜欢的书多看几遍,不喜欢的至少也要了解中心思想人物性格命运含义等等。有句话是说“男不看红楼,女不看三国”,其实这就反映每个人兴趣点不一样。从兴趣着手,这个很重要。
像我,我是女生,可我就喜欢三国不喜欢红楼,红楼看了五十多章就弃书了。为什么?有些描写实在是看不下去。我有个特别喜欢红楼的朋友,那些描写她就觉得没什么。可我不一样,我就是看不下去,觉得太黄了。这就是区别,不过我知道这只是表象,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要表现的是人物性格,要反映的是旧社会的腐朽,要体现的是一代家族的没落。这就可以了。
这么说,《西游记》也少儿不宜。
因为唐僧木讷、孙悟空暴力、八戒贪吃“好色”、悟净笨拙.、小白龙也不消停,国王们不让唐僧走的、使绊儿的、害人的、灭佛的,勾引唐僧的。而妖精们要吃唐僧的、捣乱的、色诱的、造孽的......
最主要的是,为让孙悟空和唐僧去取经,如来利用手里的权力“戏耍”悟空,甚至镇压五指山下,让唐僧救助,然后好欠唐僧人情。还有一集四位菩萨变成妈妈和三个女儿,诱导八戒犯错等等。太多太多,要是这么说下去,整个西游记就跟“邪书”似的了!
小时候是崇拜孙悟空,甚至替悟空叫屈。长大了,会想为什么八戒是最像人的,而悟空是个英雄......
简而言之,【每个年龄段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是四大名著经久不衰的原因】。这和国外的安徒生童话一样,有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当然也有舆论的争议和分歧,但从未被超越过~
总而言之,不能用大人甚至中老年学究儿的眼光去歪解“四大名著”。孩子们要看就让他们去看,总比破电视剧强多了~
其实还是看家人的引导方式。对于经典,每个人看到的都有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鲁迅就曾经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见的自然不同。作为小孩子,大多数还是纯洁的,有些事情未必知道,看个《红楼梦》并不是多大的事,有多少人童年都看过四大,也没见出多少大奸大恶之徒。实在担心的家长,在孩子读书过程中多引导即可。
另外,还想再多说一点,之前就看到有看《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小朋友把小伙伴拿去烤的,有看《光头强》之后用电锯锯伤弟弟的。那按照这种逻辑,是不是应该把《喜洋洋和灰太狼》和《光头强》都禁了?
总之,不要把小孩子想得太复杂,也不要把大人的想法强加在小孩子的身上。从小阅读经典,对小孩还是有好处的,不能因噎废食,实在担心的,做好引导即可,再不济的,弄个简洁版的也行,绝对不能一棒子打死。
看到楼主概论三国时,也就真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看到其中耀眼的权谋,我看到豪气干云、忠肝义胆。
董卓欲废旧立新,袁绍愤起呵斥,这份胆气不是谁都有的。再则,王允宴上与诸大臣谈及董卓为祸,皆大感无奈,相继哀泣,此时,唯曹操大笑,笑得是群僚无能;怀揣宝刃,只身便去行刺。这份胆色几人敢有。
虽被世俗熏陶得多了,“桃园结义”忘却不了的。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由始至终,有生到死,不离不弃,忠肝义胆令人神往。
而今,《西游记》也不止是一本浪漫主义的东方神话。站在职场层面,我们看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团队的短板效应;站在世俗,有背景的妖怪都被背景带走,没有背景的都被大师兄给带走了。特别是世俗的东西又怎么适合去污秽那一颗颗纯洁的童心。
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一把刀可以成为杀人的利器,也可以成为塑造艺术品的工具。关键的不是刀,而是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卑鄙者看到的都是人家的卑鄙,野心家看到的都是人家的野心,善良者看到的都是人家的善良。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什么意思呢?我可以看到闪光,也可以看到黑暗。看到善良要学习,看到错误要自己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并不能因为错误因为黑暗就拒绝观看,因噎废食也不过如此。
孩子缺乏判断,但并不缺乏引导,让孩子关注闪光点,避开黑暗点,发挥优点,避免缺点,正是作为引导者的父母和老师所应该做的。父母自己偷懒,让孩子自己去看喜羊羊,那孩子去烧小伙伴也就意料之中了。
所以我认为适合孩子阅读,删节简直是笑话里的笑话,是父母老师推卸责任最好的选择。所谓明理,不只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还应该让他们知道错的是什么样的。绝对的光明和绝对的黑暗,效果是一样的,结果都是什么都看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