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由于“地震云”缺乏最基本的定义表述,只要“看起来奇怪”的云都被划为地震云,所以难以总结其特征。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网状(鱼鳞状)、波状(肋条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再加上有时出现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就更被疑为“天有异象”了。而高积云、层积云,包括其它被疑为“地震云”的云,在云的科学分类云的分类中都有其对应的属种,其成因也有科学解释,并不能用以预测地震。很多人觉得这些云“怪异”,是因为他们很少抬头看云。
对于气象专业的观测人员来说,这些“怪异”的云并不怪异,也不罕见。“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既不是气象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术名词。气象学家认为,那些所谓形状各异的云多与高空气流活动有关,并不罕见;全球各地的气象站也从未监测到地震之前地表温度有系统性地增温。坊间流传的“地震云”图片大多为中高层的高积云或卷层云。地质学家则表示,地磁场的改变并非易事,电磁场影响云的分布也缺乏理论支持。换言之,如果可以通过观云来预知地震,人们为何不能直接监测地磁场的异常活动呢。所谓“地震云”预测的“成功案例”,大多是一个城市出现“地震云”,几天后,相距几千公里外的另外一个城市发生地震。
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地震云形成:热量学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电磁学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
地震云未被全球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它不是科学名词。它并不是严谨意义上的科学,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但请不要太严肃认真看待它。有人对地震云的形状做出科学的分类整理吗。所谓地震云与正常云无太大区别。我怀疑很多地震云都是马后炮,如果没地震就不拿云说事,如果地震了啥云都能是地震云。由于主流科学界未接纳这一概念,就连批驳它的人都很少,目前民间提出的几种形成原理都没有可靠的理论支撑。其他人提到的地热和地磁说法,目前都严重缺乏理论支撑。地球磁场变化确实可以引起大气密度的变化,但通常是对电离层起到干扰作用。地热更是想想都觉得不可能。不反对对地震云做研究,但从目前人们对地震的成因认识来看,气象对地下环境的指示意义并不大。最后,不反对民间做研究,但起码抱着做科学的态度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