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纸影”人员不多,设备少,戏金低微,仅供三餐饭菜,一般演到鸡啼时,再供一餐白粥,叫“饲中宵”。每当各村游神,请来好几台纸影,开展竞赛,叫“相斗戏”。斗赢者,主人们就用青竹等缀上红布旗、红包,以资奖励。纸影戏,又名皮猴戏,又有“独目皮猴”之称,起源较为古远,多为民间艺人演出。所以现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
“纸影”是潮汕农村一种特别广泛流行的文娱方式之一。每逢祭神日子,人们往往请来演纸影的戏班,在神庙前面,在村头街尾的广场上搭棚做戏,既敬神也娱人。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及这种民风习俗。江鼎《两韭庵笔记》载:“潮郡之纸影亦佳,眉目毕现??潮郡城厢纸影戏,歌唱彻晓,听达遐迩。”李勋的《说诀》卷十三亦载:“潮人最尚影戏,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绘,作戏者匿于纸窗内,以箸运之,乃能旋转如意,舞蹈应节;较之傀儡,更觉幽雅可观。说者谓此戏唯潮郡有之,其实非也。”陈坤的《岭南杂事诗抄》卷五载:“怡情不觉五更寒,莫听钟鸣必尽欢。太息浮生原若戏,那堪戏在影中观。”其注曰:“潮人最尚影戏,以牛皮制为人物,结台方丈,以纸障其前隅,置灯于后,将皮影人物弄形于纸观之。价廉工省,而人多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严禁之,嚣风稍息。”
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纸影是从中原一带的皮影演变而来的。根据稗史的记载,影戏源于西汉,“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到了宋代,关于“皮影戏”的记载已经颇多了。例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崇观以来,在京师瓦肆的技艺,计有童十五、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大姐、丁义、瘦吉等弄皮影戏。”
清代潮汕地区所流行的,应该是古老的皮影戏。即戏中人物全部用牛皮或驴皮、羊皮制成,先要将皮革在桐油中浸过,使得这些东西都变得透明如膜,然后剪作人形,加上彩色;每一个人分为身、首、四肢六部分,再连缀起来用铁枝、铁线操纵,便能活动自如了。演出之时,台内燃灯,台面装一作框架子,糊上半透明的素纸,就像现在的银幕,作为投影之用。不过现在的纸影戏已由纸窗改为阳窗(即不再用纸蒙台面),偶像不再用皮雕形,而是以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的圆身立体木偶。以后又发展为木质身、泥塑头,也即现在流行的样子。木偶的操纵仍保留原皮影的铁线。纸影棚长、宽、高均为一丈左右,台离地面四尺半,台上方挂有绣上班名的横幅,台中挂“双狮戏球”或“双龙夺宝”图样绣帘三幅,整个台面显得富丽堂皇。偶像长尺余,服饰均用潮绣点缀,与潮州传统工艺品的屏灯人物相似,精巧纤秀。影戏班设操纵、演唱、乐工数人,有时操纵和乐工也兼演唱,更简单的是播放录音。所演剧目,包括唱腔、音乐都跟潮剧相同,连木偶动作表演也模仿潮剧表演程式。
来潮汕啊,明天就是“老爷生”,我们的戏棚搭好了,现在已经在演纸影戏了。我在码字的时候,还能听到外面戏棚传来的潮剧声呢。
傍晚下班回家的时候,我就看到在我们院子的空地前面已经搭起了一座戏棚,这座戏棚就是专门用来做纸影戏的。
潮汕“纸影戏”,又称铁枝木偶戏,书面写成木偶剧。正如上面的小棚子一样,演纸影戏的时候,并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小小的纸影人就在那方寸之间,穿着代表不同戏剧角色的衣服,拿着不同的道具,上演着不同的戏剧。
而在戏棚的左右,则是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祈祷词,而“合乡平安”也代表着村民们朴素的愿望。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潮汕人就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祭拜我们的神明,祈求幸福安康,祈求风调雨顺……
就连很多外地人都学会了潮汕人拜神时候的口头禅:“老爷保贺顺顺”,意思就是神明保佑。
在最近的电影《追龙》中,当有人因为中枪在交代身后事的时候,甄子丹就说了,“吕有老爷保和,无事个”(你有神明保佑,没事的)……
看到电影的潮汕人,都是会心一笑。
老爷(神明)在潮汕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所谓每当“老爷生”(神明诞辰)的时候,很多村子都会请演纸影戏的剧团来演戏给神明看,这样的传统,从我懂事以来,就一直持续着,相信也会继续传承下去……
纸影戏的题材,跟我们潮剧的题材其实基本一致,只是表演潮剧的,从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纸影人……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锣鼓配乐,不同的,只是表现得手法。
我觉得,这可能代表着的,不同的观众,活人看的戏,是活人表演出来的,神明看到的戏,不是活人,却是凝聚着长期传承的纸影人……
跟我们祭拜时候烧冥纸一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在做纸影戏的背后,凝聚的是我们虔诚的祈求。演出的戏剧的内容,都是惩恶扬善的,都是好人有好报……
我们敬畏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是有底线的人,讲究诚信,讲究团结,或许有些排外,但是跟我们做生意的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我们有信用,愿意跟我们合作……
潮汕纸影戏,已经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面,绝不仅仅是封建迷信,更有文化的传承……欢迎来潮汕看纸影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