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色素和糖溶液,会放置48小时后,注射区域从外观上看,腐坏特征不明显;但实际品尝可以察觉明显异常。为了模拟传言中给西瓜“染色”和“染色+增甜”两种效果,我们配置了两种溶液:一种是纯的蓝色食用色素溶液,一种是加有蓝色食用色素的饱和阿斯巴甜溶液(我们假设不法商贩为了给西瓜增甜,会尽量提高甜味剂的浓度)。我们分别对两只新鲜西瓜的部分区域注射了上述两种溶液。我们将实验用西瓜放在果壳办公室的中间位置,这里不会受到阳光的影响,再加上常常开着空调,所以温度明显低于室外温度。在放置48小时后,我们沿注射点切开了这两只西瓜,进行了观察和试吃。在试吃阶段,为了排除实验人员知情带来的干扰,谣言粉碎机编辑从果壳网研发部征募了一名无辜的程序猿志愿者,他对于整个实验流程并不了解,仅被要求对吃到的西瓜样品进行口感、味觉的评价。结果显示:从外观上看,排除染色效果之后,注射部位并没有出现变软、溃烂等明显的腐坏特征。实际品尝测试则表明:志愿者表示这两只西瓜整体均已不太新鲜,但注射部位的味道与非注射部位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注射食用色素的瓜瓤带有难以描述、令人不快的味道;注射食用色素和饱和糖溶液的瓜瓤则带有典型、浓郁的西瓜腐坏变馊的味道。
西瓜果实体内有生长素和乙烯等内源激素,乙烯的增长受到生长素的颉颃,生长素越多,乙烯的形成越少,在果实膨大期生长素最多。果实进入成熟期,生长素逐渐减少,乙烯的含量逐渐增加,乙烯形成越早,成熟越快。果实充分长足,放在1:2000的乙烯环境中,能加速成熟过程。利用乙烯利处理,果实表皮由绿转黄、皮薄,果肉色深,糖度增加1.5%~2.5%,种子发育也快。乙烯利处理必须在西瓜已经长足、尚未成熟时进行。一般在谢花后20~25天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喷果法和浸果法。喷果法在田间进行,用250~500毫克/升喷果实,注意不要喷在茎叶上,可提早成熟5天左右。喷时加入少量洗衣粉增加黏着力。浸果法是把果实放在乙烯利溶液中浸泡3~5分钟,处理3天左右果实品质最佳,5~6天过熟。
有些瓜农为了使西瓜提早上市,在瓜长到六七成熟时便用乙烯利等植物激素进行催熟。”王光慈说,“使用激素催熟西瓜,会使西瓜味道发酸,品质变劣。西瓜喷施植物激素后,瓜内糖分转化功能受阻,致使西瓜糖分含量低、汁液少、肉质粗,不甜也不脆,甚至含有苦味。”王光慈表示,乙烯利吃多了会影响人体营养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对于芒果等不能自然成熟的水果,可以采用乙烯利催熟,而柿子、桃、西瓜等能自熟的水果,都不应该进行催熟。很多人认为,注射器是无法将液体注入西瓜内的;而一些媒体在描述自己的测试时则表示这个动作“容易”。确实可以通过注射器向西瓜中推入若干毫升溶液。 在瓜蒂和瓜身部位,注射并不需太大力气。实验最后出现了西瓜裂开的现象,推测与注入量、西瓜成熟度、注射位置和手法有关。实验过程:我们选择了瓜蒂、瓜脐和瓜身三个部位,分别尝试注射食用色素溶液。结果发现,在瓜脐处(瓜蒂对面的黄色“疤痕”处)几乎完全打不进去;在瓜蒂和瓜身注射相对容易。其中一个瓜在推入了约5毫升液体后直接裂开了,推测可能与西瓜成熟度较高有关,或可能是打针操作本身的作用。此外,我们发现西瓜的成熟度可能对打针效果产生影响。注射会留下针孔,依注射部位等因素不同,一些针孔比较容易分辨。我们选择了西瓜上的三个部位:瓜皮黑色部位、瓜皮浅色部位和瓜蒂部位,分别进行注射,并在注射完成和放置48小时之后观察针孔外。结果发现:其中一些针孔清晰可见,很容易被发现;但也有一些,特别是瓜蒂部位的针孔,不仔细看会看漏。不过总体来说,由于针孔外形呈规则圆洞,而这种痕迹在正常西瓜表面不易出现,所以并非完全无法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