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内容和人才培养无法标准化。因为生物问题的多样性,生信的很多工作都是碎片化的,不具体的,而不能像 IT 那样精细分工。这就要求生信从业人员尽可能掌握整个生信分析工作的每个细节,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做好这些,基本上是对优秀硕士生和合格博士生的要求,这对生信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出了一定挑战。因此,实际生信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二八现象”,80%的工作要靠20%的人来解决,新人一定时间内都不能对工作产生特别大的帮助。人才流动相对依赖人脉,而不是市场不同于 IT 这样的成熟行业,几乎拍出什么样的价码就有什么样水平的应聘者,生信的人员流动相当原始。以个人为例,至今没有因为找工作主动投递过简历,领英也是停留在学生时代,一直没有更新过。没有成熟的人员流动渠道,既不利于公司,也不利于工作中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个体,反而是新手在闭塞的环境中受益最多,享受了一定溢价。既然行业不成熟,为什么我还说缺少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成熟生信?这得感谢奥观海画的那块“精准医疗”大饼,最近两三年,朋友圈各种融资新闻。比如,去年碳云智能(~70人)按照约10亿美金的估值,融了约10亿人民币(人均一亿),今年已经在深圳拿地准备盖楼了。又比如,就在昨天安诺优达融了7亿人民币。有项目,又有钱,团队扩充自然也不能落下,不得不说,资本确实是最好的春药。说到这里,必须提一下华大基因。有学者质疑华大科研论文的学术价值,其中有他们的道理,但是作为从业者,也是曾经的BGIer,得为老东家说一句:华大当时的那些科研项目培养了大量的从业人员,这些人中很多已经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相信如果不是华大的存在,国内短期内是无法培养出这么多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的,国内的基因行业/生信工作可能完全就是另外一番景象。还是之前的观点,行业缺少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成熟生信,新手则没有太大需求。未来生信人员的需求大不大,要看行业的发展,不敢妄下结论。如果对生信工作有兴趣/有情怀,或者觉得行业有可为,可以试着了解下。
这个岗位是缺人手,而不是人才。生信这个岗位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大多数情况下,你甚至不需要亲手写代码。最近我发现,新进来的很多生信从业者,perl,R或者Python根本就不会,但是他们依然能够从容应对日常工作。这不能说是从业者素质下降了,而是说明这个行业的很多分析方法和内容已经日臻成熟,应付一般的问题毫无压力。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主要是最近几年,基因测序成本急剧下降,精准医疗之风盛行,从而催生了很多精准医疗的从业公司,公司自然需要生信人才。而由于前些年生信生就业不易,所以选择生信专业的人并不多,从而导致了今天的需求缺口。所以有缺口的结论还是比较靠谱,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所需的人数一定像程序员那么庞大哈。
我之前在招人的时候,很难招到“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是半路出家转向生信的人(我自己也是)。而且我自己跳槽的时候,也觉得满地都是机会,哪哪都缺人。另外两位答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godfinger说这几年风投疯狂给精准医疗砸钱,催生了大量生信岗位,这是事实。我朝有非常庞大的生信科研服务市场(对就是收钱给研究生做实验、出生信文章的那种),美帝的情况则更偏重于医学。前者需要更高的生物学背景,后者则需要更多的AI背景,所以未来我朝的生信人员的路多一条,就业情况会比美帝要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