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应该是现在昆曲界的老大,以前的团长是俞振飞,戏校校长是言慧珠,生和旦都厉害,比如较老的岳美缇,石小梅巾生,张静娴的五旦,梁谷音的正旦,其《牡丹亭》《南柯记》《班昭》都很出彩,受到国家大力扶持,新一辈的演员辈出,演出不断,最近好像又在搞《牡丹亭》《墙头马上》的巡演,效益应该不错,演员收入水平整体应该不差;上昆的临川四梦还是比较出名的,而且上昆相对开放,吸收了京剧,越剧甚至是西方戏剧的手法较多,所以面对的观众基数还是比较大,群众接受度也比较高,就是对老戏迷来说皮簧味有点重,但完全不影响上昆的知名度 省昆因为在南京,所以吸收了一批优秀的演员,水平仅次于上昆,青年演员中最出名的就是单雯了,南京昆曲演出活动还是比较繁荣的,昆曲演出票价也很合理,前几年学生票的话10块钱,所以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戏迷,但是演员收入相对不太高 苏昆相对来说是昆曲的味道保留比较好的了,昆曲在苏州高校中有比较好的氛围,尤其是苏州大学有好多研究昆曲的老师,这些老师在校内外开办昆曲讲座,讲戏教戏,而且昆曲的研究大牛众多,比如相对开放的周秦以及要“复兴”昆曲的保守派领军人物顾笃璜等,甚至还有昆曲世家,所以有相对较多的老戏迷,再有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也为昆曲知名度的提示做了不少贡献,而且苏州曲社众多,民间艺人很多,昆曲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苏州戏曲博物馆每周末都有昆曲演出,还会有汇报演出推出新人,昆曲传习所也在讲戏教戏,苏州昆剧院也有不定期的昆曲演出,昆曲活动很繁荣;苏州作为旅游业城市,旅游业对昆曲的宣传,也使的昆曲商业活动较为昌盛,比如山塘街,平江路等旅游景点都有戏楼,全天唱戏,还有什么昆曲宴之流,时不时搞搞什么昆曲进园林什么的活动,整体而言,游客为昆曲演出活动买了很大一部分单;假期还有什么昆曲入门班,进阶班什么的,小盆友的昆曲夏令营之类,总之效益不错,演员收入不低,今年苏昆还诹了全本的《桃花扇》其中好多失传的折子都是曲学家和演员掐出来的,龚隐雷和钱振荣主演,全国巡演,有空可以看看。
当今京剧市场不景气,靠演出赚钱养活自己基本不可能,全靠国家支持,而且这不是某些不知名京剧院团的情况,所有院团皆如此,包括国京,上京这些知名院团。关于这种情况杨赤说过这几句话。也许您会说哪些角儿来唱出戏满坑满谷,都抢不着票,总该赚钱吧。说句难听的话,这票啊,卖的还没送的多呢。能坐满这算情况好的,送票都坐不满是常事。那京剧院团是怎么撑下去的呢。全靠国家支持。演员每月发固定工资,演出多能多拿点,一般演员赚得也就够吃饭。所以这就是上班,就这么活下去。当然,温州市场算特例,一般唱戏想赚大钱还是往温州跑。瑜老板作为上京的演员,也拿着固定工资,但由于其知名度高,接的演出活动什么的能赚不少钱。但即使知名度这么高,也脱离不了政府。前几年,瑜老板也想脱离体制,自己去外打拼,想靠卖票养活自己,也这么做了,但不到两年还是回到了体制里。这其中原因不难猜测。至于您说的那些清音会,淘宝店啥的,顶多算外快,人家不指着这吃饭。前段时间,鲁豫有约采访瑜老板,也在家里有段采访,好像是个别墅吧,您可以找找看。凭人家这名气饿不着自己,您就放心吧。
从娱乐功能来讲,传统剧就是以前的电影,消退是一定的,只会越来越小众化,最后成为文化遗产。政府有钱的可以给点儿,若没钱,就只能自生自灭了,搁哪里都一样。假若中国是发达国家,传统剧是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必备神器,如意大利歌剧,那么可以延续更长,可惜没那个命。中国人民附欧美的风雅还觉得自惭形秽,魂牵梦萦呢,哪有功夫回味国粹。要不宋祖英为啥要跑到维也纳去唱小曲儿。日本歌舞伎市场还是可以的,梨园几家大园子可是不少赚,简直是躺着赚钱,能剧和狂言差点,但是观众市场还是有的,养活自己应该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