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来接触最早的竟然是在亲戚家玩哈利波特的游戏,但那个时候并没有意识。直到《凤凰社》出版后,我才买了第一本书《魔法石》,当时我是三年级,我妈陪着我看,让我看着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和认字。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魔法石》里学会了一个字:面面相觑的觑字,如今这个拼音与注释还留在我的《魔法石》上,用铅笔写的,字体稚嫩,已经有点淡了。还有,我会把里面涉及到的整个魔法世界的构建部分都圈了起来,然后整理在自己的电脑上。那个时候我才三年级。比如货币金融系统,比如各类咒语,比如霍格沃茨的运作。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接触电影,但我自己的内心已经在构建这个世界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突然疯狂地热爱起这本书,然后买了《密室》、《阿兹卡班的囚徒》、《火焰杯》、《凤凰社》,好像大约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利用各种各样的时间(主要就是在家里睡前看),把五本书看完了。
20岁,也就是今年年初的时候,我重新把七本书放在床头,开始重新看,大约两三天的时间就看完了(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基本在看书)。重读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把整个童年、青少年再回忆一次。正如上面的所有感觉与经历几乎不需要用脑子去搜寻这个回忆,就是那么深刻不可磨灭。就是会看着曾经幼稚的笔记会突然笑了起来。发现自己的文科生、商科生特质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培养起来的。就是会看着一些已经无法更加熟悉的场景会突然眼眶一湿。就是会成为自己一个莫名其妙的动力,我的最高梦想就是去英国读大学,去感受这种文化。现在机会来了,学院有一个去英国读硕士的机会,如果不出太大意外,基本明年就要滚过去了。虽然不是完全为了哈利波特,但也算是动力之一吧。于是我想不管多少年后重读哈利波特,感觉一如当年,看到当初那个什么都不会的我。再对比现在,突然觉得很梦幻。
每个假期都要重温哈利波特,有人说幼稚,有人说无聊,但它却是我的整个童年,陪我走向青春。十一岁那年一度以为会有猫头鹰来给我送信让我去霍格沃茨上学、半夜在被窝里偷偷看混血王子结果被父母发现把书撕了然后就蒙着被子哭了一个晚上、冒着大雨去看凤凰社的首映结果最后一双干鞋子也湿透了、死亡圣器的第二部上映了一年也没舍得看因为我知道这是最后一部了看完了就没了再也不会有了…父母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说看书看电影要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但是每次看哈利波特都谈不上收获,更多的是对过往的怀念、看到熟悉情节的激动和铺天盖地的感动,收获或者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吧。以前觉得电影和原著比起来差好多,因为很多情节没有拍出来,但现在觉得,如果没有电影,可能哈利波特也达不到现在的高度,虽然丹尼尔长残了,但是艾玛越来越女神了呀,是电影让这个故事成长和丰满,十年的时光。想想当年看魔法石的时候连里面的字都认不全,但心里隐隐约约却知道生活嘛,总要有爱和一点点勇气。就像图片上这个男人,我恨了他六本书,却在最后一本时喜欢的死去活来。嗯,他就是全书中最伟大的男人,没有之一。
只有长大了才会明白斯内普对莉莉深沉的爱,原来生活中不能因为某人不招人喜欢就去讨厌他,越是人性中好的一面,越难以被人发现;只有长大了才会明白邓布利多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他年轻时也在家庭和事业间抉择过,他利用斯内普对莉莉的爱让他做双面间谍,却从未真正信任他、告诉他哈利终将赴死;只有长大了才会明白哈利为什么因爱护他的人为他而死痛苦万分,一个角色的死在读者看来可能推动了剧情发展,但长大之后在外打拼,你最见不得的,就是爱你的人渐渐老去,你愿意用你有的一切来换取他们能陪你一生;只有长大了才会明白爱的魔法真正强大的地方,爱能让你为了一个人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你体会家的港湾之外更多的酸甜苦辣,爱是一种信仰,一种依靠,甚至可以穿越生死、跨过时空。
有。。作为死忠粉,不管读几遍都会有感受。之前读中文版。有些字都不认识,上课的时候老是拿笔做魔杖,并且觉得奥数老师是斯内普orz那个时候我读小学。第一部电影上映,作业没写完就去看,看到十二点多,然后回家写作业,当然被吊打了。那个时候小学。参加工作了第一份工资就买了全套的英文版。现在二十六,还在看,还在追,追绘本。哈哈哈哈
三年级的时候偶然看见五年级的大姐姐在看,瞥了一眼,便无法忘怀,五年级厚着脸皮去隔壁班借了,看完了还想看,又放不下面子……六年级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哈利波特》,生日礼物,当时就哭了……
我每本至少看了六遍,一次比一次有感觉,一次比一次好看!怎么会没感觉?对于忠实的哈迷来说,哪怕是隔了千千万万年,重温那时绿眸少年,都会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