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书曾经进入某年欧洲畅销书排行榜的榜单。这本书的名字叫《塞勒斯汀预言》。
书中讲述了情感和一种能量的关系。
说起生物具有的这种不能被现代各种科学仪器探测到的光态能量,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太玄了,但巧合的是,这本书中叙述的能量和其特点,在藏传佛教里有一致的叙述,结论是:
这种能量,我们可以称呼为情感能量,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是一个高级生物存在于世间不可缺少的能量,就比如葡萄糖和人体的关系。
人如果缺少这种情感能量,会觉得孤独,消沉,关在监狱里常年不见他人的犯人是典型的例子。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和自然界交流,一个人住在大山里终年不见他人,也可能会发疯。
但是一个懂得和自然交流的修行人,一个人独自在山里闭关修行很多年,心态却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情感能量可以来自于自然界,来自山川之间,来自树木丛林之中,越是让人觉得美的风景,背后这种力量就越大。所以懂得欣赏自然界的美丽,容易被美景感动的人,他具有丰富的情感能量,他不容易孤独,他不依赖于他人的情感关怀,他的人格也更加独立。
如果一个不喜欢也不擅于融入自然的人,他的情感能量就依赖于人际交往了,有时靠亲人朋友对他的关怀获得情感能量,有时靠他自己的技巧从其他人那里抢夺能量。不同人习惯使用的办法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伎俩。有的人在情感能量缺少时,这时一般有点孤独,有点消沉,他喜欢通过装可怜来骗取周围亲人朋友的关系,周围人在关系他的同时,就是在给他“爱”的同时,他自己的情感能量增加了,他获得了满足。有的人,喜欢和人抬杠,和人争执,把对手打压失败的同时,实际是从对方抢夺来了这种能量,这时他获得了一种心理的满足感。
我再举个一见钟情的例子,两人一见钟情,其中很大原因是自己被对方的某种气质和特点吸引,其实根本原因是自己被对方的这种情感能量吸引,自己潜意识中希望获得对方的情感能量,于是双方都把自己的能量給对方,就是给别人爱,希望交换来对方的爱,互相交换的结果是两人很快如胶似漆。当两人都熟悉了对方的情感能量特点后,就是获得了部分对方的情感能量后,对方在自己心中的吸引力就变小了,这时,比如男方不那么喜欢女方了,开始另外寻找情感猎物了,女方还在继续给男方爱,同时其他男方继续给她爱,但是女方给出的多,获得的少,两人之间的能量越来越不平衡,女方自身的情感能量越来越少,魅力也越来越少,对男方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而男方却越来越强大,这种不平衡会越来越厉害,最终男方把女方抛弃,女方痛苦不堪,心理的这种情感能量极度缺少,有的人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失恋了,被对方甩了后,怎么办?很简单,去名山大川,去美丽如画的地方充电去!融入自然,自己就会从自然中获得这种能量,心情就好了,亲近大自然是最好的疗伤手段。
爱人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最好的关系是互相之间能主动给对方爱,互相给出,这种关系是和谐和长久的,也是愉快的关系。如果两人之间是互相抢夺的关系,那两人会很累,不过只要抢来抢去能保持平衡而不是一边倒,这种关系也能维持。
情感是神经系统工作机制在基因层面上不断突变、被选择的结果,至少有五亿年的过程,不具备情感或者趋向于淡漠情感的基因不利于社会性物种的存在,就会被自然淘汰掉。(注意我强调的是社会性物种)
有的物种独居但也有情感,比如老虎、豹子,这说明社交的重要性。
有的社会性物种没有情感,但它们的统治者依靠化学手段控制族群,比如蚂蚁、白蚁、蜜蜂、马蜂等。
动物也有情感。有实验表明,人和自己的猫、犬对视时会一齐分泌孕激素,可以深化情感联系,更不用说灵长目。而灵长目中的群种类还都有镜像神经元,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移情),比如猩猩会给老弱的个体帮助,其中人类的最发达,当然不少鸟类、鲸类也同样有。
我对单位是否太过无情?实在是他们太没下限了
人如果没有情感需求,那为什么叫高级动物呢?就是因为人们有思想有情感,所以比其他动物要高级的多,那么人为什么要有情感需求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是围绕着我们生理需求所,提前出来的,因为我们生理需求有兴趣,就为了性需求更好地进行下去,那么就要有情感,因为有情感才会有更好的性生活,所以我认为有情感需求可以让人类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丰富多彩,不至于那么单调,只为了繁衍后代而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无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