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看什么北京相声了。不是北京出身的演员或在北京的演员说的就叫北京相声。真正的北京相声已经式微。马三立和侯宝林虽然是两地最著名的相声大师,但都已经达到了兼收并蓄的高度,地方特色反而不是那么的明显。我认为北京(天津)相声的的标准:首先这演员最后必须落在北京(天津)了。但更重要的是拿北京(天津)本地人的尺寸来构成段子的叙事,和抓哏。是尺寸,不是光学口音。所以张寿,侯宝林、刘宝瑞和常家都不算纯北京相声。他们都吸收了两地之长,偏北京是因为说普通话。张寿一辈子说相声都是北京口,但怹解放后的作品拿北京话抓不了哏了,因为怹落到天津了。偷斧子里有一句“我说的话我负责,回头您打听去,我要说瞎话您拿砖头砍我”。这句是北京口,砖字儿重音,但这种说话方式是彻头彻尾的天津话。所以怹兼收两地,不然他怎么教的田立禾呢。我们拿节目说话。现在网上资料比较多的纯北京风格的相声演员。有:高德明、福保仁、罗荣寿、王长友、二赵,还活着的有王谦祥、李增瑞和李金斗、陈涌泉。听完你就知道了。还有一位,郭德纲老提佟大方,我没听过。不同于天津相声风格的多样化,北京相声传了三辈风格还能这么高度统一,高德明和赵振铎,两代人乍一听你听不出是谁是谁来。这才叫北京相声。开句玩笑,使《大保镖》不带传枪递锏跟击户的,一律不叫北京相声。青年的演员里,王玥波算继承北京相声的人。郭荣启,马家,田立禾,高英培,这是真正的天津相声。其实这问题没什么意义,时代在发展,相声在进步。相声的本质是逗人乐嘛,哪那么多大理论。要是没有某人拯救了相声,谁还听那帮死鬼啊。所以说,那什么社的相声早就超越了地域的限制,那叫云相声。
京津两地的相声,或者说曲艺类吧,在近代都是受了很大官方影响的。什么戏不能唱,什么书不能说,这是从艺术家到老百姓都门儿请的。受到了新媒体冲击后【广播,电视,网络就不算了太新了】,更乱,我个人是非常喜爱单口相声的,从单口相声上看,北京的有点更偏评书类,或者说,强调很正,戏剧味道重一点,当然不排除是北京话的原因啊,比较系统性格的人会特别喜欢听【比如摩羯座】。虽然北京各大家也有不同的风格,但总体来说,腔调比较系统。天津的就比较飘逸,如果先接触北京相声呢,会觉得天津的有点“野”,太世俗,内容以琐事见长,包袱峰回路转,需要会意的地方也比较多。天津以前有个节目叫相声TV,是把无影像的相声内容配上表演,算是相声界的MTV吧,同样的事,北京相声就不好配,这也不是说能配就好,就是说创作段子的时候,艺术处理不同。
扬名在京,但立蔓在津,我感觉,北京和天津现在相声市场最大的区别:在天津是相声帮助观众了解演员,观众喜欢哪个演员,喜欢那个团体是因为相声;在北京,现在来说是一种一人帮助观众了解一人,顺带看一眼相声,说白了是艺人靠自己的知名度养活团体,跟相声本身的关系不大,你说相声我听,你主持我看,你演话剧我买票。现在北京媒体太发达,出名的方式太多,这就造成了现在北京相声演员的大趋势是为了上电视,各种主持人,嘉宾,选秀节目,幽默喜剧大赛,从个人到团体,均是如此,因为提高了知名度才有最本质的东西,钱。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我只是说,这样的大趋势导致了现在演员的心不踏实,敢问,心不踏实,活能踏实得了吗?当然,这么说也只是我从相声这个角度看的,并不是好恶,而且有的节目也挺不错的,里边的一些人我也挺喜欢的。
根本就没有北京相声和天津相声这一说。相声源于北京,相声不能用天津方言,只能用北京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