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殇
把殇误用成伤广泛存在于各个网络伤感文字圈和所谓古风圈子。
伤的本义很好理解,作名词或者动词。
1.受损坏的地方:工~。~痕。
2.损害:~了筋骨。~脑筋。~神。劳民~财。
3.因某种致病因素而得病:~风。~寒。
4.因过度而感到厌烦:~食。
5.妨碍:无~大体。
6.悲哀:悲~。哀~。神~。感~。~悼。~逝(悲伤地怀念去世的人)。
7.得罪:~众。开口~人。
至于殇,其实本义是人年幼即去世、或为国战死,引申为重大灾难和剧烈痛苦。可能我们比较中二,为了体现文字扭曲畸形的美感,凡是用伤的地方一律代之以殇。
答主今年初三,曾在学校文学社待过。一位同学A酷爱用殇字。有一次,另一位同学B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主题是伤痕,当然伤这个字眼频繁出现。A竟然将其全部改成殇发表在校刊上,本来一篇哀而不伤,结尾激励读者的文章被改得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我觉得很惋惜,而A同学表示很得意。
上网随便搜,例子比比皆是。
1.《经典情殇网络句子大全》
2.陌路·离殇、殇璃晓镜
3.夏日的忧感,懒惰的漫溢。殇颜如水,流年未逝已成。
4.梦殇梦枉,一念痴狂。
其实很多时候【殇】的意思根本不是殇或者伤,只是为了凑个音节,还是开心就用?
误用的人大多把创作热情当作创作才华,急功近利,作品大多堆砌辞藻、无病呻吟。
不过,谁没有中二的时候呢?只要改回来就好了。误人子弟另当别论。
泡
释义:浸没,浸泡:咸~饭。
出处:《集韻》披敎切,音泡。漬也。今通作“泡”。
例句:水壶打翻则,台子浪个物事侪~勒水里则。
补充: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荒野中寒甚,烧柴,借半破磁盂,温汤~饭,茅簷下与汪伯彦同食。”《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浇了半日,才换了热水来,自己~了又~,洗了又洗。”《黄岩县志》:“滚水渍物曰~。”有的写作“泡”。宋吴自牧《梦梁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士人在贡院中,自有巡廊军卒,赍砚水、点心、泡饭、茶酒、菜肉之属货卖。”清魏源《再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东台、盐城、阜宁海卤地咸,全恃西水泡淡,始便种植。”“泡”在《广韵》《集韵》中音义多与方言不合。本字似应作“赍”。今通常写作“泡”。
qīng扫,指打扫,不是清洁打扫,本当侵扫。现代汉语侵只有qīn音,于是都写作清扫。
黯(暗)dàn,指云黑,不是让云色变浅,却用了淡。当用黮又不读dàn。
困gāo,指睡,写作困觉,没人读困jiào。
文字本就是用来标记语言的。可是语音和字音朝着不同方向变化了(如侵等),没有对应上(不是原本无字),于是用了和语音对应的汉字(也不新造字,只是依音蒙字)来进行书写。这种情况大多也是标准没跟上,比如让侵变成多音字,本义读qīng可解决,或者使清字多一个打扫的字义。既然现行的标准已然如此(清无扫的意思,侵没qīng的字音),在标识语音的角度上我真心想不通这类状况是否应当算写错。
寫錯了一輩子的字恐怕就是這個(冒)了,上面寫成了(日)。
鴻鵠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