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全运会期间辽博展出过《明清玉器展》。展馆位于辽博二层2号展厅,共展出馆藏明清时期玉器精品259件/组。
展览分为明清玉器的主要玉材种类、明清玉器的主要器型种类、明清玉器的基本装饰技法、雅致吉祥的陈设品等11个单元,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明清时期玉器工艺、玉器使用等进行了详尽的诠释,揭示了中国古代匠师们非凡的智慧和惊世的技艺。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轫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等几个发展高潮,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由于历史原因,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清玉器数量多,质量佳,品种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
如意在乾隆时期是最常见的祝寿礼品。其实,如意早期是有实用价值的,是一种搔痒之具,民间俗称“痒痒挠”、“老头乐”。古人称它为爪杖,后来,其功能发生分化,在民间保留了它挠痒的实用功能,而在宫廷则逐渐强调它的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清代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妃。
如意大约产生于魏晋时期,因爪杖能搔到背部手所不及之痒处,甚如人意而得名。如意的形制与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目前所见的古代如意,多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为最多。此时的如意已没有实用功能,只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清代如意有以整块玉料雕琢成形的,以扬州产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种为“三镶如意”,即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椭圆,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珠联璧合。在清宫,每逢帝后寿辰或重大庆典,诸王公大臣都要进贡如意作为贺礼,有时要进贡九盒如意,每盒中装九柄,意寓“久久如意”。清代玉如意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天官式、三镶式和灵芝式三种。玉如意特点鲜明,大多做工精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品种。
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时,国人以玉石具有高尚坚贞的品质,常以之比拟君子之德。许慎《说文解字·玉部》记载:“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将玉之五德比拟为人的品德,赋予了玉器深刻的人文内涵,足见玉器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由于玉蕴含美好之质素,中国玉工曾对此“美石”殚精竭虑,将它雕琢成各种精美的艺术造型。中国历代的玉器制作,内容丰富,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一页。玉器由新石器时代出现,以后迭经发展,到了明清之时,我国的玉雕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峰时期。
清代帝王对于玉器的迷恋大大超越前朝,乾隆皇帝对于玉器更是垂青有加,在皇宫中不仅收藏有大量的传世古玉,乾隆皇帝还令内务府造办处、内廷如意馆生产制作了大量时玩玉器。在用玉石雕琢成各类单独器皿的同时,清宫内务造办处还秉承皇帝旨意,将玉雕技术与家具制作相结合,生产出一大批嵌玉家具,其法是将玉雕饰件镶嵌在家具上,这些嵌玉家具,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采用玉石材料雕琢成各种人物、圆璧、瑞兽、花鸟等图案,镶嵌在椅凳桌案盒匣类家具的表面,如在坐具的靠背扶手处、桌案类家具的束腰处、文具盒的盖板处等镶上精美的玉雕,起到点缀陪衬作用;
第二种则是嵌玉屏蔽类家具,这类家具是将雕琢成各类图案、镌刻诗文的玉片或传世古玉、仿古玉璧镶嵌在硬木制成的屏风类家具的屏心中,屏心的玉雕则是此类屏蔽类家具所要表达的主题,有的嵌玉屏风,还要在屏心的正面或背面镌刻上清高宗乾隆的御制诗。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活计档案里记载,清宫造办处曾生产了大量的嵌玉家具。
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大体可分两种类型。陈设品、实用器皿及一部分佩饰的造型厚重、稳定,器壁较厚,装饰手法也比较单纯、雕琢纹饰粗率,阴线纹“入刀”深重,虽朴厚明快,但失于粗糙。明代玉器装饰的另一特点是纹饰多取写实手法表现,注重纹饰形象的细部刻划。即使“糙大明”玉作,在物象结构上也有所交待。此外,明代治玉特别重视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抛光处理,不论多微小的花朵、蝴蝶饰件的背面也都有相应的加工。
明代玉器工艺成就的代表首推子冈玉。子冈玉特点一为选料严格,凡制器用玉料,皆为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玉,务求色纯质润。二为艺术作风严谨,陆子冈治玉题材广泛,除善长仿古纹饰,更有雕琢山水、花鸟画法的绝技。三为技法精妙。陆子冈琢玉务求纹饰清晰规整,底子平齐。凡琢文字,皆琢刻难度较大的阳文,字体间架严整,使转灵活,有如书写效果。就款识分析,陆子冈真品款识特征是:篆书、阳文“子冈”或“子刚”字样,书艺水平高,篆刻精致,无复加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