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太空看,是偏橘色的黄色。由于大气的存在,我们看到的是白色的。
其原因是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在人眼看来,是白色。看成白色,主要用到的是色度学的知识了。下面三张图,分别是太阳光谱,以及色度学中的一个著名的颜色合成三角形(按照比例不同,只靠红绿蓝合出所有颜色。然而太阳光谱是有各种成分的波长在内的,比较复杂,需要色度学的知识了,我会给本问题添上这个标签),以及太空看到的太阳光。
一、太阳辐射光谱(Air mass (solar energy))
二、颜色三角形(Color triangle)
三、太空看到的太阳颜色
简单科普一下:
1. 恒星的光谱型主要是[1]:O、B、A、F、G、K、M、L(记忆方式:Oh Be A Fine Girl[Guy] Kiss Me Lovingly),每一种下面还有子分类。太阳的光谱型分为 G2V。
2. 从 L 到 O,天体温度越高,其颜色越 " 蓝 ",即越向 O 端偏移。
3. 请看下图[2a],是太阳的演化路线。
太阳现在处于 G 型(中年阶段)。随着时间的推进,它会按照下图红线的路径,走完自己的一生,最后成为白矮星。
其实对于恒星,天文学界的定义也是有争议的(争议与本问题中的内容无关)。上面提到的OBAFGKML的种类,是指其内部会发生质子-质子的链式核反应[3]。
然而,对于质量在 13 个木星质量到0.5个太阳质量的天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即星际物质因聚集,最后引力可克服电磁力进行核反应的过程),由于其质量太小,不能使氢核(一个质子的氢)熔合,却可以使氘核(一个质子一个中子的氢)熔合而释放能量。这种天体现在被称为褐矮星(Brown Dwarf)[4],其分类为 T 型(有甲烷存在)和 L 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系统,酸甜苦辣咸,红黄绿青篮。
人眼具有两种不同的感应器:视杆和视锥细胞。一般而言,视杆细胞更为敏感一些,但它们只能呈现黑白图像,视锥细胞次之,但却能呈现彩色视觉。当光级度不够强大到激发视锥细胞时,视觉就会以视杆细胞为主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月光总是白色的。但是当光度足够时,由于视锥细胞对与可见光波段的450nm~650nm的光(Eye’s Response to Light)比较敏感,所以我们基本上得以窥见五彩缤纷的世界。
当然了,我无法感知你眼中的蓝是否与我见到的一样。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橙色的夕阳几乎是大家对美景的共识了
每种仪器都有它的特定的观测波长限制(就像你不能拿无线电天线看可见光),用光学望远镜得到的太阳光谱来看,太阳确实可以说是黄色的,现在一般科研中的太阳白光像也会弄成黄色的(紫外波段的图会弄成五颜六色的,只是为了便于区分)。但是人眼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太阳光已经强到让人认为是白色的(个人觉得在太空中只会更强,所以应该是耀眼的白色,请参考空间站看地球的相关纪录片以确认),加了滤镜后从望远镜中拿肉眼看太阳,其颜色取决于滤镜的透过波长。
总之,太阳的颜色取决于你用的仪器和人眼感觉的共同作用,天文中太阳图像颜色取决于波段和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