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训练又称意念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等,这些概念虽名称不同,其内容实质都是一样的,表象演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所有感觉在脑中对过去经验进行重视或再创造的过程。[1]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认为,表象训练时,即想象外显运动动作时,和动作有关的肌肉有微细的神经支配活动,该活动在类型上完全与真实完成动作所产生的一样,但在数量上较少。表象训练是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伴随表象训练所产生的肌电活动可轻微激发运动动作的神经通道。 神经通道的激发则可贮存一个动作的心理图式,多次激发即可起到巩固完成动作的心理图式,即巩固完善动力定型,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表象训练时,学习者获得了用于调节动作的视觉和幻觉的反馈信息,因而提高了动作技能水平。表象训练的主效应显著,印证了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和符号学习理论的实验结果。操作前的想象活动确实可以使操作效率提升。根据被试的自陈报告称,表象训练使他们的思路更清晰顺畅,有些动作已经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说明表象训练有助于自动化的形成。
该理论认为,表象演练时,即想象外显运动动作时,和动作有关的肌肉有微细的神经支配活动,该活动在类型上完全与真实完成动作所产生的一样,但在数量上较少。而伴随表象演练所产生的肌电活动可轻微激发运动动作的神经通道。神经通道的激发则可贮存一个动作的心理图式,多次激发即可起到巩固完成动作的心理图式,即巩固完善动力定型,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有关表象演练伴随有肌电活动的观点已得到了一些实验的支持,例如,雅各布森让受试者在接受声音刺激后在头脑中描绘屈右臂的表象,当受试者想起该动作表象时,肌电图出现比实际屈右臂动作时的肌电波幅要低,但比不屈臂时的肌电波幅要高的现象,这种肌电变化的形状和持续时间同实际运动时的肌电图形很相似。
各人的表象特征是存有差异的,即使同一个人,也会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根据桑莫尔思等人1975年的研究,可以根据以下五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人的表象特征。鲜明性。有些人只能在头脑中产生模糊的内部图像,有些人则能够产生非常清晰的内部图像。可控制性。有些人能够容易唤起过去经验的表象,有些人则比较困难地做到这一点。表面或深度表象。表面的表象发生时间短,且不深刻;深度的表象可以持续较长时间。深度表象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体的,在头脑中能精确反映出过去的经验;另一种是抽象的,只能在脑中描绘个人过去的某些代表性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