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是蜀锦工艺的传承单位。蜀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蜀锦是中国染织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锦图案在中国工艺美术图案中,占有十分瑰丽的篇章,对中国后世锦缎染织图案的发展,具有承先启后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占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提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水平,其中寓合纹、龙凤纹、团花纹、花鸟纹、卷草纹、几何纹、对禽对兽纹以及方方、晕裥、条锦群等传统纹样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蜀锦图案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就是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寓合纹样。蜀锦艺人善于巧妙选用动物、植物、器物、字纹、几何纹、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祥禽瑞兽作题材,用其形,择其义,取其音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或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这就是寓合纹。
先秦时期的织锦丝绸图案主要以简单的几何纹为主体,同时已出现了在几何骨架中相向对称排列的人物动物图案。秦汉时期的织锦图案突破了中国自西周以来装饰图案的单调格式,把简单的、静态的菱形几何纹、回纹、云雷纹和云气纹发展为在云气之间自由奔驰的各种祥禽瑞兽等动物图案,统称为云气动物纹,其线条比较粗犷、生动、简练,造型奔放活泼,取材主要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接触到的云彩鸟兽、狩猎骑射等内容,在锦纹图案中还常常配以各种吉祥的铭文,如“富且昌”、“大宜子孙”、“万年益寿”、“长生无极”、“长乐明光”、“登高明望四海”等,这些铭文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宫廷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万年益寿”、“长生无极”等是当时的生活用语,“登高明望四海”,可能是颂祝汉武帝刘彻登泰山封禅的活动。登高明星四海锦,在锦面上呈现风云流动,祥兽奔腾的生动气象,云纹、祥兽彼此穿插自如,加上汉隶作铭文点缀其中,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考古工作者在中国新疆和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先后出土了为数不少的汉代云气动物纹锦,它们都是利用彩条经线的颜色来显现花纹的“彩条经锦”,被称为“汉式锦”,体现了早期古代蜀锦的基本组织和工艺特征。代表作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护臂)、“延年益寿”手套。吐鲁番阿斯塔拉226号墓发掘出来“连珠龙纹锦”残片的背面有墨笔行书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薄,史渝”,为全国出土的丝织物中唯一记载出产地的古代丝织物,实属罕见的绝世珍品。当时蜀锦采用的“五重高密度经纬”织造法,这在两千多年后仍然是个谜。云气纹在汉代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和上层阶级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汉代成都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家崇尚自然,信仰阴阳乾坤、五行八卦,追求不老,修炼长生。云气即仙气,云气清风仙人出入之所,神秘莫测,变幻无常。祥云与瑞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这种与汉字铭文组合成的吉祥云气动物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水平,流传很广。
在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东汉以来丝织物加金技术,首先用于蜀锦,但其基本图案和织造方法仍然是汉代的延续。南北朝时代,一些动物图案以安祥的静态为主,如方格兽纹锦。在方形彩色格子中,排列着卧狮、奶牛、大象等静态的动物,采用两组彩条经线来衬托主体图案,形成一种新颖的风格。这段时期还出现了带波状主轴的植物纹样,以及缠枝连理、对称纹样等。成对称排列的动植物图案装饰在一定的几何骨架之中,如新疆阿斯塔拉墓出土的北朝时期的树纹锦,树的形象采用左右规则而对称的排列,各组树纹上下之间缀以菱形点,显现出色彩明暗的层次变化,规则而不呆板,树纹采用红色的彩条经线显现,有明亮突出的色彩效果,也是一种典型的彩条经锦。唐贞观年间首开文字织锦之先河,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被唐太宗当作"异物"收入宫中。
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长安竹、方胜、宜男、狮团、八答晕等图案。红色绫地宝相花织锦绣袜即典型的宝相花纹锦。在宋元时期,发展了纬起花的纬锦,其纹样图案有庆丰年锦、灯花锦、盘球、翠池狮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鹤、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天华锦源于宋代“八达晕”锦,也称“添花”、“锦群”以圆、方、菱形等几何图形作有规律的交错重叠,内饰多种纹样,并在中心处突出较大的花形,形成变化多样的满地锦式,素有“锦上添花”之美誉。在明代末年,蜀锦受到摧残,到了清代又恢复了生产,此时的纹样图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
雨丝锦是蜀锦品种之一,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线组成,色经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逐步过渡,形成色白相间,有明亮对比色光的丝丝雨条,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给人以一种轻快舒适的韵律感。它与“月华”不同的地方是用色经彩条的宽窄来达到深浅过渡的效应。彩条的配色一般多用较明快的对比色,彩条粗、细对称,既调合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之间的花纹,达到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雨丝锦”的品种较多,图案内容丰富,如:天安门、望江楼、百花潭、杜甫草堂、梅竹、牡丹、葵花、龙凤、蝶舞花丛等。
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创新,蜀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锦样已有数百种之多。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妇女用的围腰、头饰等都是用蜀锦纹样作装饰。它具有图案丰富多彩,色彩鲜艳持久,对比性强,质地坚靭厚重,织造变化多端等特色。两千多年来,始终在中国的丝绸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的蜀锦保持了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质地厚重,织纹细腻,层次丰富,富有光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