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耳机的优劣不是外在的因素能够决定的,某些材料和某种结构的采用并不能代表什么,优秀耳机的设计是现代电声学、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和音响美学的完美结合。对于一款耳机的评价需要客观测试与主观听音相结合。要正确评价耳机的声音首先要了解耳机声音的特点。耳机有音箱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相位失真小,频率响应宽阔,瞬态响应好,细节丰富,能还原出细腻逼真的音色。但是耳机有两个缺点,准确的说这是耳机的两个特点,它们是由耳机相对于人体的物理位置决定的。第一个特点是:耳机的“头中效应”。耳机营造的声学环境是自然界所没有的,自然界的声波是与人的头部和双耳相互作用后进入耳道的,耳机发出的声音则直接进入耳道;而唱片大部分又是为音箱重放制作的,声像位于两支音箱的连接线上,由于这两个原因我们用耳机时会感到声像形成在头中,听感不自然,容易引起疲劳。耳机的“头中效应”可以通过采用特殊的物理结构加以改善,声场模拟软件和硬件在市场上也有不少。
第二个特点是:耳机的低频。低频下段(40Hz-20Hz)和超低频(20Hz以下)是通过身体感知的,人耳对这些频段是不敏感的。耳机可以完美的重放这低频,但由于身体无法感觉到低频,会让人觉得耳机的低频不足。既然耳机的听音方式与音箱是不同的,耳机对声音的均衡就有其特有的方式。耳机的高频一般都有所提升,这样给人以细节丰富声音平衡的感觉;一只低频完全平坦的耳机往往会让人觉得低频不足,声音偏瘦,适当提升低频也是耳机经常采用的手段,这样可以使耳机的声音显得丰满,低频下潜深。最常使用这一手段的是轻型耳机和耳塞,它们的振膜面积小无法重放出深沉的低频,通过提升低频中段(80Hz-40Hz)就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低频效果。
如果你喜欢纯古典,那么森海塞尔不错,只是自己已经不喜欢耳塞式了,但是森海塞尔的耳塞式却在市场上多得要命。SONY的听电子乐不错,摇滚,电子,重打击乐歌德和高斯和铁三角都没用过。人现在用的是个飞利浦的耳挂式,个人感觉听古典乐重低音刚刚好,澎湃,却不会搞得像电子合成的,尤其是在一些大合的时候,或者听管风琴。看你喜欢什么音乐风格。系的耳机对声音拿捏得比较好,日系的听流行乐,国产的,比如说漫步者,是修饰系的,声音不一定有那么绝顶的表现,但是一定让你听着不会有太大意见,对声音有一些修饰作用。古典的话森海塞尔,如果风格比较杂那么就是飞利浦。还有,建议不要用耳塞式或者入耳式,对耳朵不好,一个大概2000泰币的SONY的入耳式,听巴赫的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_ Jesu bleibet meine Freude, BWV147,管风琴版本;耳机表现很不错。
声底纯净,无任何令人不悦的“嘶”、“翁”、“哄”声。平衡感好,音色从不过亮或者过暗,高中低频能量分布均匀,频段间的融合自然滑顺,无突兀和毛刺。高频延伸良好,细腻而柔顺。低频下潜深,干净饱满,富有弹性和力度,无任何肥、慢的感觉。中频失真极小,透明而温暖,人声亲切自然,有厚度,有磁性,不夸张和鼻音。解析力好,细节丰富,微小的信号也能清晰的重放。有良好的声场刻画能力,声场开阔,乐器定位准确而稳定,声场中有足够的信息量,没有空洞的感觉。动态没有明显的压缩,具有较好的速度感,大音量下不失真或失真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