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某个回答说过,将蛋白磷酸化位点的丝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可以模拟不依赖于上游激酶的磷酸化,其机制就在于天冬氨酸的R基和磷酸化的丝氨酸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而突变为丙氨酸,则无论上游激酶如何,都无法将目标蛋白磷酸化,道理同样是在R基。如果进入科研阶段,我们将大量接触英文名称的氨基酸,届时背的那一堆中文口诀,全部都是垃圾。再说了,现在的生化教科书,也不是死硬区分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了,应该都加入了“条件性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意思就是,某些非必需氨基酸,在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对特定的细胞,就变成必需的了。所以背那些口诀,会将我们的思维限死在一个框框里面。生化是一门让我们窥见真理之门的学科,但若偏要去背什么炼成阵的十八种画法,本司机也无话可说…………总结一下评论区的几个奇葩观点:应试教学与应试学习是正确的;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只需强行记住概念而不用理解概念;专业人士指出非专业人士的错误是秀优越感。我表示服气,并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当时老师和我都觉得完整列表没必要背,只要对大致的化学特征有印象就行了,而电荷、亲水性、特殊基团等都可以从化学结构看出来。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完整列表早忘了,但别人说一个我肯定知道它的性质。必需氨基酸也是,我看到一个就会知道它是必需的,但要完整默写就头痛了。其实非必需氨基酸大多数跟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挂钩,必需氨基酸都是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不能产生的基团 (转氨作用)。
你说的科普是对的,口诀来学部分知识是可行的,但许多口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有些口诀,是正确而有效的,比如炎症四大症状可总结为“红肿热痛”四个字,简明扼要,直击重点,紧扣临床。而诸如氨基酸的口诀,还有什么三羧酸循环反应的口诀,本质就是取首字谐音硬凑出一句脱离实际学科意义的话来,但违背了任何教学的初衷,更别说这些口诀其实把知识点的重心歪到别的地方去了。比如氨基酸这一块的重点根本不在于必需还是非必需,而在化学结构与性质对功能的影响。所谓的必需和非必需只是进化与适应的结果。而网上很多三羧酸循环的歌诀更扯,把重心放在羧酸上面,但却把本质的氧化提取化学能这个最关键的核心内容给丢掉了。假设口诀强行记忆法是教学中“极好”的策略,那么教科书应该是用黑体字先放口诀,再解释口诀含义,然后全民一起背口诀。然而这样真的是“科普”和“传递知识”吗?我可是相当怀疑。当我们小时候作文课批判填鸭式应试式教育的时候,不要换一个场合就变成了填鸭与应试的帮凶。而至于煞风景与否,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自由;你批判我煞风景也是你的自由;作为三天就累计到本题的第二高赞的答案,或许我这里才是一道风景;知乎不是贴吧不是微博,包括我在内的部分用户并不以纯娱乐的心态对待每一题目,因此看客也应该明白绝对会有人来较真。
需要用到记忆口诀单纯是为了应对高中的考试而已。对于并没有准备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来讲,通过一个口诀大致知道了必要氨基酸这个东西,简直是极好的完成了高中理科教学科普这一基本任务。科普的东西不是什么时候都要你拿本书去翻,而且单纯得生活里碰到的时候能简单得想起来。至于你们考英文是你们出题老师的意思,对于绝大多数高中之后就挥手告别生物的人来讲消耗所谓的“脑容量”记点科普的东西既好过什么都不知道被人当傻子骗,也比花更多经历学一套“系统知识”对自己帮助大的多。简单来说,物理的力热电到简单涉及的相对论,化学的无机有机到配键,生物从人体到自然,从宏观生态到微观物质,并没有一个东西企图给你训练出学习方法,一切得基本目标还是给你普及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