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脂肪含量小于肝重量的5%,如果超过5%则称 为脂肪肝。乙肝肥胖人群中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高达76%以上。 仅肥胖相关性肝病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 硬化:单纯性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过度积聚。脂肪性肝炎, 在单纯性脂肪肝的基础上,还有肝炎症和肝细胞的破坏。由于肝 细胞内含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肝细胞破坏使肝细胞内的 这两种转氨酶释放进入血液。因此,在临床上表现为谷丙转氨酶 及谷草转氨酶升高。这时就应该与乙肝引起的谷草转氨酶升高 相鉴别。脂肪性肝硬化,是脂肪性肝病的严重阶段,与肝炎病毒 引起的肝硬化相似。此时,肝的主要改变为肝中有大量的纤维结 缔组织,并导致了肝正常结构的破坏。一般认为,肥胖引起的脂 肪性肝病多数为单纯性脂肪肝,10%~20%的患者为脂肪性肝 炎,3%~8%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但最近研究发现,脂肪性 肝炎的发病率升高,一些转氨酶正常的脂肪性肝病患者其肝病理 学检查显示肝有炎症改变,有人称其为静态性肝炎,在肥胖引起 的脂肪性肝病患者中,静态性肝炎并非少见。脂肪肝饮食应注意 以下几点。(1)选用去脂牛奶:牛奶煮开后冷却,去掉上浮奶膜,再煮开, 再冷却去皮,如此去3次奶皮的牛奶称为去脂奶。
(2)可食用牛羊肉、海产品和禽蛋,但蛋黄最好每天不超过1 个半。(3)吃少油豆制品,如豆腐,白豆干,豆腐片、丝,面筋,生麸 等。(4)烹调时尽量少用油,只用橄榄油、葵花子油、豆油、芝麻 油、菜子油等植物油,忌用动物油,每天用油量不超过6g。
脂肪过量沉积于肝脏中称为脂肪肝。主要原因有:(1)进食过量的脂肪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2)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促进体内贮存的脂肪水解及游离的脂肪酸进入肝脏。(3)脂肪的运输依赖于脂蛋白,而脂蛋白必须在肝脏内合成。脂蛋白合成发生障碍时,可造成脂肪过量沉积于肝脏内。总之,进入肝脏的脂肪和脂肪酸过多,超过了肝脏处理能力,便形成了脂肪肝。因此,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饮食调养是通过对总热量及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摄入量来调节与控制的。原则上采用高蛋白质、适量热能和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饮食,供给充足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与E,二者每日分别不低于60毫克与10毫克。并严禁吃含酒精的饮料及辛辣调味品,少用油煎炸等烹饪方法,多用蒸、煮、炖、熬、烩、氽等方法。少给食盐,每日以不超过5克为宜。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血液传播多发生在80年代由于我国的卫生条件差,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及献血没有检查hbsag造成的。我国1.2亿乙肝携带者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在80年代由于输血导致的乙肝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所以HBV并不可怕。《食品安全实施条例》与七月二十四号国务院通过温总理签字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只有甲肝和戊肝不得从事食品生产乙肝可以从事
特别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证明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中只有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同桌吃饭,接吻等并不会造成乙肝传播。所以现在大众对乙肝的恐惧和歧视是不科学的。同时日本、美国、香港、澳门、包括乙肝携带者比例更高的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入职、入学等常规体检中也没有检查乙肝血清学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