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休克蛋白是一种在能对细胞产生损伤的在多种外在刺激下产生的应激蛋白。
意大利生物学家里多萨于1962年在研究果蝇的发育时最早发现了热休克现象。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进一步发现,细胞在遭受高于正常温度的刺激时,都会大量合成这种蛋白。当遭遇高温或外在的不良刺激时,其他很多蛋白合成都会受到抑制,而让开道路优先合成热休克蛋白。它们在体内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以“分子伴侣”的身份出现的,顾名思义,就是帮助稳定蛋白质和多肽,当蛋白质发生错误后使之恢复正常,还能降解严重损伤的蛋白质。
热休克蛋白( HSPs)是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从原核到真核细胞中的一类具有高度保守性的蛋白质,当细胞在受到某些不利因素(如高热、感染、缺血、缺氧及化学物质等)刺激时,会迅速短暂地大量合成,并通过与细胞内部分变性的蛋白质结合,协助其复性或将其运送至溶酶体降解而发挥细胞保护功能,因而可以认为应激时HSPs在细胞内的出现标志着细胞自身保护机制的启动。
热休克蛋白依据其分子质量而命名。例如,Hsp60、Hsp70与Hsp90(被研究最多的热休克蛋白)指的是热休克蛋白家族的质量分别大约为60、70与90千道尔顿。另有一种8千道尔顿的蛋白泛素,这种蛋白用于标记即将分解的蛋白质,也表现出热休克蛋白的性质。
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状态下所表现的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heatshockresponse,HSR)。而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新合成或者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热休克反应也具有应激反应的基本特征,即非特异性和防御适应性。热休克反应是细胞应激反应的一种。
在42℃的温度时,大肠杆菌出现热休克,质粒可通过大肠杆菌细胞膜上形成的空隙进入菌体内在质粒的转化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液晶态的细胞膜表面在冷热变化刺激下产生裂隙,使外源DNA进入,促使细胞吸收DNA 复合物。
大肠杆菌热激42度下需要一分半到两分钟,但是酵母需要二十分钟。这仿佛像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越高端越复杂的生物需要的热激时间越长。
人要是洗上三四个小时应该也会热休克吧。
热休克蛋白(英文:heat shock protein )又称应激蛋白,是机体细胞在一些理化因素刺激后高效表达的一组蛋白质,因最先发现于果蝇唾液腺的热应激反应中而得名,此后的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和植物的细胞中,是一类在遗传上高度保守的分子,能保护细胞并促进细胞对各种刺激所造成的损伤进行自身修复,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热休克蛋白能对抗严重的应激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热休克反应 (heatshockresponse,HSP),热休克反应广泛存在于从原核到真核生物的生物界有机体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