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性格”这一说法在社会上有着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多人也认为,具有一些特定性格特质(比如神经质、易怒、悲观或是孤僻)的人群更容易成为“癌症候选人”,而开朗乐观则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癌症。这种观点究竟有没有根据呢?
这一次,让我们根据权威机构美国癌症协会的信息,来逐一说明癌症与心态、性格等精神领域特征之间的关系。
心态与癌症
“癌症性格”这种观念无疑也影响着很多不幸的癌症患者。当医生告知他们诊断结果时,他们常常会无法控制住这样的念头:
我生癌是不是自找的?
我的不良情绪会不会加快肿瘤生长、影响治疗效果?
假如我想象我的身体正在与癌症搏斗、或者暗示自己我其实没事、这样做能不能控制住癌症的发展?
如果我放松心情或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的癌症是否可能被治好?
面对癌症的诊断,处理好情绪与感受等心理活动固然是很重要的。针对人们的情绪以及人际关系进行的治疗(有时被称为社会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帮助癌症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改善生活品质。然而,不得不遗憾地说:并没有良好证据能够证明诸如此类的心理干预能够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预防癌症复发或者帮助患者活得更久。当然,这不是说集体支持、个体化治疗、正念法以及放松疗法等手段就没有价值,它们仍然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以及伴随癌症诊断而产生的低落情绪。
有些癌症患者相信精神的力量能够阻止这一严重疾病的发展,这在本质上其实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种表现形式。这样的信仰无疑颇具安慰作用,令人在面对癌症风险时获得些许安全感:如果这是真的话该有多好!癌症患者们就可以利用意念的力量阻止恶性肿瘤的生长。可惜,这种意念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旦癌症患者无法完美地保持这种信仰,他们就又会陷入自责。在癌症与心理疗法以及压力缓解治疗领域的研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结果,这种现象困扰着研究人员以及癌症患者们。例如,1989年大卫·斯皮格尔(David Spiegel)及其同僚们似乎发现心理治疗与较长的患者生存时间存在关联,但是开展同类研究的其他研究人员却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常常会因为他们对于癌症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而蒙受负罪感。他们可能会强迫自己在任何时候始终保持乐观正面的态度。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根本无法做到。这种压力可能来自癌症患者自身、来自他人,或者两者皆有。事实上,悲伤、抑郁、负罪感、恐惧以及焦虑等心理变化都是正常的,是一种面对重大人生变故时的必经过程。逼迫自己忽略这种感受或者对他人闭口不谈只会令患者感到更加孤独,进而导致痛苦的情绪进一步恶化。有些患者一旦感觉自己无法总是保持乐观时就会自责、负罪感深重,这同样会加重情绪负担。
癌症形成的重要原因,环境 饮食和心情,环境和饮食是我们个人能力无法改变的,然后,心情最重要,很多人患癌之前,都会心燥 心急 心闷 心郁 心热。我们人体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份,水 气 血不停的运动,人体才有生命。如果我们的心过于劳累,心热就会水闭,久而久之,水道闭通,我们的气血就会瘀阻,气血亏损热毒聚焦就会形成肿瘤,时间长了就会癌变,所以治疗之本,舒心,调理水道,调理经络,缓解疼痛 补气血,增加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水通 气通 血通,肿瘤自然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