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啊,新鲜度、生长周期(成熟度)、品种、食用经验是导致农村蔬果更好吃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新鲜度的影响,这个新鲜不单止叶子有没有枯,食材有没有干瘪,更多的是蔬菜糖分和水分的消耗。蔬菜摘下来不是立刻死掉的,细胞还在不断地消耗营养,而糖分和水分是消耗最早的,所以农家现摘现炒的蔬菜往往更甘甜脆嫩。再有是生长周期(成熟度)的问题。这么说吧,我们自己家树上的苹果拿给老师吃,她说不红不能吃,而我姑姑家以前有苹果园,卖出的苹果颜色漂亮无比,为什么呢?提前两天打药啊,保证上色的漂漂亮亮的,而我们自己树上的苹果可能到了深秋摘下来还是青色泛点淡淡红的。
不知道,在城市里,谁又有足够的经验来判断瓜熟的程度呢?哪里有方便的途径来挑选适当的熟度呢?甚至有的人说敲西瓜判断熟度是伪科学,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啊。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时间、色泽、气候将深刻的影响食物的口感,而这些东西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很多现代人连物种都辨认不了,这些细微的差别又怎么能知道呢。农村养了几年的老母鸡和城市速生鸡味道肯定不一样。我没褒贬谁的意思。 个人取舍,风味爱好决定。前些年不是出过一个新闻,黄瓜买回去吃了一半,第二天起来发现,又长回来了的新闻吗?他们用的药,叫902。也没有贬低谁的意思。
知道,其实城市里买到的很多蔬菜水果根本就没有成熟,并且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风味物质,西红柿、南瓜、香蕉、橘子、苹果、甜瓜都是这样,它们只是看着熟了,其实压根就没熟,都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那能好吃才奇怪呢,在家里没熟的谁会摘啊,熟透的都能闻到特别香的味道,我是北方人,在长沙吃的橘子颠覆了我二十多年的感官,原来自然熟的橘子这么甜嫩汁水充盈啊,想想都馋啊。品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同一物种不同品种来比较就不合适了。以白菜为例,白菜有非常多的品种,我们家去年种的白菜又嫩又甜,问我妈妈,她说今年买的种子很贵,9元一小包,长得白菜个很小但很好吃,普通的白菜种子也就2块钱一包吧,但很多白菜品种长得特别特别大,如果是卖的话当然要种大的才能多卖钱了,给自己吃就舍得拿地种又小又贵的白菜了(现在在农村土地也是稀有资源了)。
不知道,但是有经验,以红薯为例,如果想要最好的口感,首先日子要足够让红薯积累足够的淀粉和糖分,再有就是需要在干燥的地面上晾晒几天,促使水分蒸发,部分淀粉转化为糖类,当表皮微皱时是最好吃的。再比如西瓜,不同的品种最好的食用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京欣一号,就是那个一拍就裂中等大小的脆口薄皮西瓜,刚熟最好吃,长型浅绿花纹面口西瓜(没记住品种),熟的刚刚过一点最好吃,而市场上那种又大又脆花纹正绿的西瓜是熟的不早不晚最好吃,这些品种大家可能一看就懵了,何况食物的成熟程度的差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