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自然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迁移。由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运动、更替或循环。它包括: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成生物化学能。植物的产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动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其一部分转变成无机物,散放到无机环境中。有机残体或废物中的化学元素,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以无机物形式归还到环境中去。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作用改变了大气成分。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氢和氨,而不是氮和氧。后因生物生命活动的参与,氮和氧浓度大增,二氧化碳含量大减,逐渐变成现今空气的化学组成状况。一般认为,氧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富集;氮一部分是由于细菌分解各种氮化物而被释出来的,另一部分是从原始大气中氨分离出来的。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参与了有机物的合成,另外更多的为海水和海洋生物吸收、溶解、沉积。生物对地表水、地下水化学成分起制约作用。表现在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中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出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生物加快了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
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光照--喜光植物,喜阴植物。如:分布在草原和荒漠中的大多数植物,生长于森林采伐迹地上的乔木和灌丛,人工栽植的农作物和果树等,都属于喜光植物,典型的树种如油松、落叶松、侧柏、洋槐、泡桐、桉树等。喜阴植物大多生长在林下、背阳或荫蔽的地方。 赤道--两极:各种不同的植被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草原带。 沿海-内地:森林—草原—荒漠 山麓--山顶:垂直分布的植被带,如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植物对温度的适应。
植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动物呼出二氧化碳,吸入空气,调节环境中的水汽和温度,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微生物能够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如将一些动植物残体分解成无机物,净化环境,有的微生物如固氮微生物还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植物生长的有机物,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地球上物质将难以循环,环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