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混酒之所以容易醉,主要与酿酒的原料有关。倘若混合喝同一类原料酿造的酒,没有太大妨碍。但如果喝了谷类制成的威士忌后,再喝葡萄酒,就容易醉了。因为不同原料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容易伤害脑神经。我国自古就有酒不混饮之说,宋代陶谷在《清异录》中就说酒不可杂饮。杂之,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饮酒识酒趣谈》中也说喝混酒所以容易醉,主要与酿酒的原料有关。倘若混合喝同一类原料酿造的酒,并不会醉,如果喝了谷类制成的威士忌后,再喝葡萄酒,就容易醉了。因为不同原料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容易伤害脑神经。白酒和啤酒是忌混喝的,主要是因为白酒和啤酒是不同性质的酒。白酒是蒸馏酒,啤酒是发酵酒,因此两种酒的成分不一样。白酒除少量的杂醇油外,主要是乙醇,而啤酒中含有很多成分如二氧化碳、肽及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抗氧化物质如多酚类物质,有一些物质可以促进乙醇的吸收。所以白酒和啤酒混合饮用,更容易喝醉,而且最后得难受程度明显大于单喝一种酒的醉感,使醉感提前到来,引起头昏、恶心、呕吐等,甚至会引起其他中毒症状。不仅是白酒和啤酒不能混喝,在同一宴席上不同品牌的酒也是不能混喝的。喝混酒所以容易醉,主要与酿酒的原料有关。倘若混合喝同一类原料酿造的酒,并不会醉,如果喝了谷类制成的威士忌后,再喝葡萄酒,就容易醉了。因为不同原料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容易伤害脑神经。详细来说,也就是一定量的饮用酒精即乙醇并不容易醉人,而当乙醇同与其化学结构相近的物质如甲醇、丙酮等混合进入人体,对神经系统产生作用后才容易造成醉酒的感觉。几种酒混着喝时容易造成乙醇同与其相似的化学物质混合,因而容易醉人。此外,各种酒的酒精含量不同,一会儿喝啤酒,一会儿喝白酒、葡萄酒,身体对这样的不断变化是难以适应的。酒类不仅酒精含量不同,各种酒的组成成分也不尽相同。常喝混酒,会给肝脏造成过重负担,易导致肝硬化等疾病。 看醉酒与否主要看血液内的酒精产物含量的浓度,而女性的全身血量比男性少不少,所以同样多的酒会使女性的血液酒精浓度比男性高。此外,雌性激素对乙醇脱氢酶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雌性激素水平升高时,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就降低,对酒精的分解能力就减弱,从而使酒精在体内维持较高的浓度。
还有,根据比较新的研究,人喝进体内的酒的一部分会在胃里被胃酶分解,但女性的胃酶分解酒精的能力只相当于男性的一半。平常说的走胃意思是说酒全被吸收了,所以容易醉,而走肾是说很快就上厕所,被排泄出去,所以没吸收,不容易醉。这是平常人在酒席上的认识。事实上是所谓的走肾是肝脏能比较迅速地分解酒精,酒精最后的分解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走胃的事实是分解速度慢,比如缺乏乙醛脱氢酶就会如此。所谓混合喝容易醉是心理上的,或者说是种迷信。最典型的混合喝是鸡尾酒,鸡尾酒形形色色,烈酒混合的,烈酒和低度果酒混合的,低度和低度混合,种种都有,但从来没人反映说鸡尾酒容易醉。所以我不太相信混合喝容易醉这种说法。之所以有这种迷信的可能性是,将果酒和谷物酒混合在一起喝会由于啤酒和葡萄酒种属(在酒精中发现的一种可以刺激大脑的化学物质)不同的缘故而引起你恶心的头痛,但并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证明这可以使你醉的更快。但人们可能把这种恶心头疼当作醉酒,所以认为是混合容易醉。但若是你用白酒和白酒混合,果酒和果酒混合就不会有这样的恶心头疼。多种酒混喝不易发散,易醉,易伤身体。尽可能不要多种酒混饮。《清异录》说: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忌。
聚会一个接一个,少不了喝几杯助兴。关于喝酒,人们有各种误区:“吃点肉垫底不容易醉”“混着喝容易醉”“酒量可以练出来”……近日,香港《明报》邀请香港东华三院“远酒高飞”酗酒治疗计划中心主任钟燕婷,为大家扫除误区。误区一﹕吃肉打底,能保护胃壁,不易醉。先吃点肥腻食物,可以减缓酒精进入身体的速度,但不会减少酒精的吸收量,所以只会迟些醉,并非不易醉。相反,由于醉酒过程推迟,会令人容易多喝几杯,反而醉得更厉害,增加酒精中毒风险。误区二﹕几种酒掺着喝容易醉。无论喝一种或几种酒,均不会影响身体对酒精的吸收,只要摄入酒精达到一定分量,便会令人产生醉酒感,与酒的种类无关。不过,几种酒掺着喝,对肠胃、肝脏等器官刺激较大,更容易导致肠胃不适。误区三﹕酒量和身材、性别有关。一般来说,女性体内分解酒精的酶天生就比男性少,因此酒量差一些。体重、身材也是决定酒量的重要因素。摄入同等数量酒精时,胖人和高个儿的人由于体内水分和血量更多,血液中酒精浓度较低,相对不易醉,所以看上去酒量好。但是,由于对酒精的吸收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包括个人基因、新陈代谢率、正服用的药物等,所以,酒量不能单靠身材、性别来判断。误区四﹕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长期喝酒,不断刺激分解酒精的酶,可能会增加其分泌量,提高分解酒精的能力,令人自觉酒量变好,但不会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损害。酒精依赖肝脏代谢,长期摄入大量酒精,会令肝脏负荷过重,产生病理变化,导致脂肪肝、肝硬化;也会损害神经系统,降低生育能力,诱发中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更增加致癌风险。误区五﹕喝酒御寒暖身。饮酒后,血管受酒精刺激扩张变粗,令血液加速流向皮肤,带来暖意,但这只是一时假象:短暂温暖过后,由于血管无法及时收缩,反而会加快身体散热速度,令人感觉更冷。误区六﹕酒精是兴奋剂,一醉解千愁。酒精其实是压抑剂,会麻痹大脑中枢神经,降低自控能力,令醉酒者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如大吵大闹,所以给人的错觉是兴奋、情绪高涨。不过,随血液酒精浓度升高,身体会逐渐产生各种不适,反而令人更加抑郁沮丧。误区七﹕平躺睡一觉就能醒酒。醉酒的人常会呕吐,如果平躺,呕吐物会倒流入气道,阻塞气管,引起肺炎,甚至窒息致死,所以必须让醉酒者侧睡,以便使呕吐物流出口腔。另外,也不要让醉酒者单独在陌生环境中休息,如KTV、酒吧等,以免发生意外。误区八﹕冷水澡、热咖啡或浓茶,均有助醒酒。冷水澡及热咖啡,或许会令人短暂恢复清醒,却不能降低血液酒精浓度。而咖啡及浓茶中的咖啡因、茶碱等物质,均有利尿的功效,会刺激身体排出大量水分,更不利于稀释酒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