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场葬礼花掉近十年的积蓄,我大吃一惊,这世界怎么了,这真的应了那句“死要面子活受罪”,老人去世,花掉家人十年积蓄,三天宴席花了16万,这去世的老人是挺风光挺有面子的,但这可是苦了老人那几个子女,老人的有些子女一年下来也才挣4万,每年不吃不喝需要10年才能办下这场葬礼。也有网友调侃说,现在都已经“死不起”了。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老人去世,需要这么多大的排场吗?
有些人也许会说老人离世应该给他们办的风光体面一点,可我们也应该想到实际情况,不应该盲目没有规划的去办一场葬礼。而我的个人观点是帮老人去世后应该一切从简,不应该铺张浪费,我们不需要在老人去世后在他们一场葬礼上显得有多体面,更应该是在老人在世的时候对他们多关怀,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孝心。
我们辛苦努力赚来的钱,不应该轻易被“白事先生”骗了去,必要的葬礼我们不需要省去,要让我们仅有的钱都花在刀刃上,我认为再风光体面的葬礼也不如让老人走的舒服一些。
最后我们不应该把老人的葬礼,作为一种攀比,在我看来,并不是花了很多钱的人,就一定是最有孝心的人。农村人赚钱不容易,别让攀比心话费了十年来辛辛苦苦赚的钱,别让活人去为攀比心买单。我们的民俗不该成为百姓的负担,别让丧葬风俗成为灾难。
大办葬礼的多为农村地区,原因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较城市而言比较重,对死亡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比较空,村里村坊芝麻点事情这个村都知道了,丧葬行业正是抓住了农村口舌是非较多、爱攀比、爱议论身边人的特征,趁机大赚一把。
我曾经目睹过一个老人,癌症晚期,夏天最后几个月过的非常痛苦,但子女仍然让老人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每天去喂一点汤水,据说老人住的房间空调也没有,只有电风扇,就这么在炎热房间里躺到死去。但在老人死后,三个子女却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办酒席花了好几万。为什么不在老人在世的时候对老人好一点,为老人多花一点钱改善老人生活?而宁可花钱大办葬礼。就是为了“作”给农村里那群人看,让那些无知的人看到她们是有多“孝顺”。也是奇怪了,同村的老人还津津乐道说子女孝顺,办了这么隆重的葬礼。
面子工作的背后是社会畸形的舆论压力,有人对其指指点点,爱面子的子女自然只能顺应“潮流”。舆论压力可以发挥正能量,也可能发挥负能量。健康积极向上的孝顺的舆论压力,将其引导子女更加善待老人,但注重死后攀比则将导致这种畸形孝顺行为。
我们亟需破除迷信对死亡的不正确描述,正确看待死亡和热爱生活同样重要,提高全社会对死亡的认识,更加注重老人生前的孝顺,让老人过上更体面、幸福的晚年。
民俗的劳财主要是个人观念在作怪,特别是民俗气息浓重的农村地区,可能一个家庭的收入才几万块,但是办一次葬礼需要花多年辛苦的积蓄。
如今的婚丧嫁娶都是很大的一笔开销,人们往往只有一次来麻醉自己,也麻醉亲友,其实,对于平常人家来说,大多数的钱都是辛辛苦苦赚到的,积蓄也是每年省吃俭用存下了的,但是一场葬礼就可以把十年的积蓄花掉,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些民俗。
突然想到一句话“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很多人对于面子极其看中,也有很多事被迫去看中面子。在农村,有些大操大办是真土豪,而大多数人是为了一个面子,也可以说为了少一点别人的闲言碎语。
在社会发展中,金钱已经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婚丧嫁娶都可以用钱买到面子,买到别人对你的评判,而这样对于很多家庭都是巨大的负担,不仅仅花了钱,还要考虑花掉的钱是否让别人对于自己有好的评价,甚至有的农村有攀比的心理,那么,就更加多一些无畏的开支,人情世故错根盘结,人们往往已经忽略了民俗本身的含义,而多了一些攀比,多了一些其他意义。
这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家庭的损伤,一旦开了先河,那么,受不了这种经济压力的肯定不是一家,而是一个村庄,特别是在外打工的人,辛辛苦苦在外打工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蓄了点钱,一下子就富水东流,是多么的无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到清明节,关于祭祀,殉葬的新闻就会大幅上涨。特别是价钱。我们不仅生前买不起城市的一套房,连死后的墓地都住不起。
不得不叹息一声。
那为什么会出现“死不起”的情况呢?
第一,供需矛盾。在城市中,墓地供不应求,好的风水的墓地更是一地难求。城市人口增加,老年人比例上涨,而每年死去的人数又不在少数。但墓地开发和建设又跟不上,于是墓地价格水涨船高。自然死不起。
第二,仪式感。中国人讲究孝道,讲求风水。死者已逝,殉葬是一种表达尊重的基本方式。无论是何种殉葬方式,都有一定程序。这样郑重的仪式感,工序不少,却也必要。
第三,好面子。红事要轰轰烈烈,大摆宴席。白事也不能输人一等。三天白事,请全村的人来吃饭。这是一笔不少的钱。请人哭丧,请人做法事,哪一样不是在攀比?哪一样不是用钱堆起来的?
第四,从简不易。政府提倡一切从简,既考虑到劳民伤财,又有反对铺张浪费的意思在。出发点很好,但做到哪有那么容易。自己想从简,亲朋却不同意,该有的习俗还是要有,还走的步骤还是要走最后算下来,不算少。
死,终究讲来,是一个人结束了。无论举行多么隆重的仪式,死者终也不能复生。但,风水这种事情,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偏要相信风水宝地,只能自己承担一切。
死得其所,不容易啊。
在中国要面子是个很不好的陋习,并且在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当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长辈们在遇到许多明明对自己损失很大却执意要做的“面子问题”时,父母长辈们往往选择了要面子,并且在这之后还会教导你做人要有面子,这就使得“好面子”成了许多人一生的诟病。
你可以看到明明不能喝酒的人在某场合中在众人的喧哗之下大量饮酒,喝得酩酊大醉的喝死的大有人在,你也可以看到有人明明家境不好在某些高端场合肆意挥霍以致自己负债累累的情形,面子可以要,但是如此大伤元气甚至是付出生命的面子要了还有意义吗?近期就有湖南邵阳的一家办一场葬礼花掉了10年的收入,这人人们大为震惊。我国自古以来的确有死人为大的传统,对待已故的亲人确实要办一场较好的葬礼才能慰藉其在天之灵。但是办葬礼也得看着自己的经济能力来,如果一个葬礼的花费已经到了如此大伤元气的地步,甚至连一家的生活起居都成了问题的时候这个葬礼办的也太过了。
据悉这家人本身比较贫困,一年收入也才4万,他们之所以办这么昂贵的葬礼是因为怕街坊领居瞧不起。这就是所谓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把面子看得太过了。要知道一般普通家庭办葬礼也不可能花费如此昂贵,更何况是这种较为贫困的家庭,即便拿不出钱办葬礼只要确实办好了后事世人也会表示理解的,这就是这家人自己把们面子看得太过了,才导致自己面临如此窘境。
所以我认为许多民俗之所以劳民伤财就是中国人这个“好面子”的思想太过于根深蒂固,并且许多好面子已经超过了一个度。并不是说做人不能好面子,而是在好面子时要讲究一个限度,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要的这个面子自己能否承担后果,这才是你好面子的根本所在。如果人们都能认清“面子”,那么就不会出现什么天价婚礼、天价葬礼等等劳民伤财的事了。
中国是一个大国,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一直影响着后辈,当然了民风民俗就成了我们后一辈人的追捧。在一个历史文化浓厚的国家,民风民俗当然也是数不胜数了。然而优秀的民俗就成了我们对文化的一种敬仰了。而对于人们过度的消费来办民俗就有多方面的原因了。
一、人们的攀比心理。对于民风民俗,家家都过,只不过形式有点区别。这就成了人们攀比的源头。这家这样过,那家就觉得人家那样还这样过,我们家要不好点,那不丢人吗?到了最后事情就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从过民俗到了盲目攀比。这不就是吃力不讨好么?
二、不良商家的炒作。不良商家利用人们人性的弱点来进行炒作,比如风水不好就会遭报应、什么样的人选什么样的墓地……商家以这些为由来对墓地进行炒作,价格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有攀比到忽悠步步高升,导致了墓地比人们住的房子还贵,这不是纯属瞎闹吗?所以说我们就该理性的选择一些其他的方式,不该盲目跟风。选择对于自己合适就行,没有必要去看别人。
三、百姓的自我选择。有时候人民真的是可以决定天地,只要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前面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民俗是让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不忘记祖辈的教导,而不是让我们拿金钱去买,只要我们有心不管何种方式,何种形式都是我们的心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道。我们可以选择火化、海葬、捐赠……这些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没必要选择一些不理性的行为方式来花费自己一生的积累。




